成都機場發現了百余處文物點
日期:2016/12/14 12:17:29   編輯:古建築保護這尊石獅是一整塊巖石雕刻而成的
破舊的劉存厚祖宅局部
隨著成都新機場選址簡陽,四川省文物考古院對工程建設紅線范圍以內的區域進行了考古調查。昨日,四川文物考古院舉辦了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考古調查勘探成果發布會。本次調查發現了文物點118處,包括古代墓葬106處、古代寺廟遺址3處、古建築5處和石窟寺及石刻4處。其中,摩崖石刻造像處,一只高達6.5米的石獅為一塊巖石整體雕刻而成,是目前為止,我省乃至於全國發現的最大“獅子王”。
整塊巖石雕刻出6.5米高坐獅
此次考古勘探共發現古代墓葬106處、古代寺廟遺址3處、古建築5處和石窟寺及石刻4處。在所有文物點中,汪家山摩崖造像最為吸引眾人眼球。該處摩崖造像位於三魚村一社汪家山的一崖壁上,龛內共5位尊像,呈前後兩排分布。前排3位尊像為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像,後排為佛像和太清道德天尊,是佛道合一的造像組合。這種造像組合對於研究我省、簡陽市區域宗教、民俗文化提供了實物材料。
在這處摩崖造像右前方還有坐獅一尊,石獅高6.5米、長4.7米、寬3.37米,頸上系有鈴铛,胸前撫一幼獅。據考古人員介紹,這尊石獅所采用的石材是天然耗巖,是利用一整塊巖石雕刻而成,如此大的體量,是目前為止我省乃至於全國發現的最大石獅雕刻。不僅如此,這尊坐獅雕刻采用圓雕、浮雕和線刻等多種雕民技法,整體形像也一反莊重威亞的官式模式化,具有典型的民間風格。考古人員表示,與我省其他地區同時代的工藝相比,汪家山摩崖的雕刻工藝是清代摩崖造像面較為精美的。
門前有條小溪被稱為“護城河”
此次調查中,對四川軍閥劉存厚的祖宅也進行了考古勘探。劉存厚出生於鹽商家庭,家境豐厚,曾任四川督軍、國民政府第23軍軍長等職。上世紀30年代之後,便長期在原籍簡陽。省考古院古建石窟保護研究所所長姚軍介紹,劉存厚宅始建於道光年間,他1936年回簡陽後進行過維修。根據調查,劉存厚原宅規模較大,背面面水,門前有一條小溪為天然屏障,布局防御性極強,被當地人稱為“護城河”,門前以西跨小溪原修建有一座石橋。不過,在時代的變遷中,這座始建於道光年間的宅子,現僅存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
通過現存的四合院可以看到,建築均為穿斗式梁架,懸山頂,小青瓦屋面,疊瓦脊,是典型的四川地區民居建築。不過,通過現存的建築,也讓考古人員感受到其當時原貌的些許風彩。整座房屋木材料均采用柏木,雕刻更是工藝精美。廂房柱礎有四邊形、方邊形和八邊形,其上刻有花卉等圖案並施金繪彩,尤其門房後檐額枋等處的瀝粉彩繪,原本通常用於祠堂、寺廟等建築,這還是首次看到出現在四川的民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