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位於大渡口區跳蹬鎮的彌勒堂遺址第一階段考古發掘工作結束,這座500多年前的古寺廟現出真身。彌勒堂面積約3000平方米,圍牆約7米高,是目前主城區首次發掘的具有自建防御性的專屬寺廟。
今年5月,大渡口區跳磴鎮高先生在修建農家樂時,發現大量明代青花瓷器與石雕佛頭。大渡口區文管所工作人員趕到現場證實,這就是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中有過記載的文物點——彌勒堂。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現場負責人孫治剛介紹,彌勒堂遺址始建於明代,清道光三年重修,文化大革命時期毀壞。
10月下旬至今,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和大渡口區文管所聯合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重慶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寺廟基址已清理完畢,整個寺廟區保存完好。根據考古隊員的初步估計,彌勒堂極盛時約有近百名僧人居住。寺院的四周被石砌寨牆圍護,寬2.2米,殘高2米。根據現場勘測計算以及走訪記錄,彌勒堂當時的寨牆大約7米。
為什麼要修那麼高的圍牆?孫治剛說:“牆如此高,說明這座寺廟的防御性很強。”清代白蓮教在川渝興盛時期,很多地主武裝將寺廟、山寨改裝成防御堡壘,用以對抗白蓮教。
大渡口區文管所所長李國洪介紹,此次彌勒堂發掘的獨特之處,在於這是重慶不可多得的專屬寺廟,即只拜彌勒佛,在重慶有記載的不過二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