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神垕古鎮瓷窯址考古發掘獲重大發現

神垕古鎮瓷窯址考古發掘獲重大發現

日期:2016/12/14 12:27:41      編輯:古建築保護
    2014年1月3日,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孫英民、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秦文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賈連敏、副院長魏興濤等領導和專家實地察看神垕古鎮瓷窯址考古發掘現場,並在神垕鎮召開現場辦公會,許昌市文物局、禹州市文廣局、神垕鎮政府和建業集團“鈞都新天地”項目部的負責同志參加會議。會上孫英民副局長就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考古新發現瓷窯址的保護與利用工作,提出了具體意見和要求。

    神垕鎮瓷窯址考古發掘項目位於神垕鎮“鈞都新天地”第一期工程建設范圍內,2013年3月,在項目拆遷及施工前的考古勘探中發現。2013年8月下旬,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始進行發掘,屬配合基本建設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本次發掘共分東西兩個區域,地層厚2-7米,可分為近代、清代、明代、元代地層。經過4個多月的科學發掘,至2013年12月底野外考古工作基本結束,發掘面積達2120平方米,揭露出了一處分布密集的金、元、明時期的瓷窯群,共發現窯爐15座(其中較完整的10座),灰坑108座,澄泥池9座,灰溝3條、墓葬1座,出土大量瓷器殘片和窯具殘片,總數約數萬枚,其中可復原器物七百余件。出土瓷片以白地黑花瓷居多,也有不少鈞瓷、白瓷、黑瓷等,器形有金代的天藍紅斑鈞瓷盤,元代的素燒白瓷碗,明代的白地黑花罐和白地黑花點彩碗等,另有少量褐瓷、黃瓷、綠瓷等。白地黑花瓷的紋飾以花草枝葉紋為主,部分器底書有“忍”、“酒”、“福”、“風花雪月”等字,具有磁州窯系的特點。

    在2013年12月12日省文物局組織召開的禹州神垕建業鈞都新天地項目瓷窯遺址考古新發現與文物保護專家意見征詢會上,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建築保護研究院等單位的文物專家,經過實地考察、研討,一致認為:神垕古鎮新發現的瓷窯址年代序列清楚,金、元、明各時期制瓷遺存十分豐富;發現的十幾座窯爐保存較好,無論是在數量上、窯爐的類型方面,還是在發展的連續性上,在此前考古發現中均十分罕見,填補了我國陶瓷研究方面的有關空白;出土瓷器標本數量較大,品類齊全,連續性強,價值較高,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專家建議在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結束後,應盡快組織開展相關文物本體保護工作,結合建業鈞都新天地項目開發,規劃建設瓷窯遺址博物館,對新發現遺址、遺物予以有效保護和展示。

    2014年1月3日,省文物局孫英民副局長實地察看了神垕瓷窯址考古發掘現場後指出,河南是我國古代的制瓷中心,但一直沒有很好的集中展示區,此次在素有北方瓷都之稱的神垕鎮的中心,通過科學考古新發現了窯爐分布密集的瓷窯遺址,為神垕鎮作為鈞瓷原產地和北方瓷都提供了有力見證和科學依據,使我們找到了神垕古鎮傳承千年不衰的鈞瓷文化的“根”和“魂”。鈞瓷大地驚現歷史瑰寶,神垕古鎮再現千年輝煌,這一重要新發現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保護好、利用好這一寶貴資源對挖掘、豐富、展示、弘揚許昌鈞瓷文化,奠定禹州神垕的北方瓷都地位,促進鈞瓷文化產業大發展等方面,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孫局長對切實做好神垕瓷窯址保護與利用工作提出幾點要求:一是許昌市、禹州市政府及文化文物部門要繼續做好這兩處考古發掘項目的協調配合工作。當務之急是要協調項目單位盡快拿出對發掘現場的保護性覆蓋方案,將發掘揭露的遺跡保護好,防止因雨雪等自然因素影響使窯爐遭到破壞;二是項目建設單位要盡快請有資質的設計單位對瓷窯址保護展示項目進行設計,調整“鈞都新天地”原有規劃和方案,將文物保護展示與鈞瓷產業經營項目有機結合起來,統籌考慮,科學規劃。調整後的項目規劃及方案及時報文物、規劃部門組織文博專家論證,經省文物局同意後,方可實施。三是當地政府和相關單位要加強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溝通,及時掌握、科學運用神垕瓷窯址的考古發掘資料和研究成果,實現成果最大化。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要為神垕瓷窯址保護和項目建設提供大力支持。四是地方文物部門要加強文物保護宣傳,為瓷窯址保護利用營造良好氛圍和各方支持。同時做好相關資料收集整理工作,積極申報該瓷窯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提升保護級別,爭取上級支持奠定基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