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明代成都城中心曾有千畝摩诃池

明代成都城中心曾有千畝摩诃池

日期:2016/12/14 12:11:12      編輯:古建築保護

明代成都城中心曾有千畝摩诃池

成都市青龍街一工地日前發現摩诃池西北角遺址。
明代成都城中心曾有千畝摩诃池

考古發掘現場。

明代成都城中心曾有千畝摩诃池

這次發掘將有助於進一步還原摩诃池的位置、范圍和原貌。
明代成都城中心曾有千畝摩诃池

考古隊在古城牆遺址上留下標記。該段城牆存在於五代至北宋時期,用於戰時防御。

    成都市青龍街一工地發現摩诃池西北角遺址 

    對於考古人員而言,石頭是會說話的。近期,在成都一處開挖2個多月的工地上,一段殘牆斷壁及一個黃土溝壑,成為考古人為之興奮的寶物,因為它們書寫了歷史。

    7月1日,成都市青龍街,市三醫院旁一處工地,考古工作人員鑿開的土坑,揭開了摩诃池西北角神秘的面紗。

    古代成都的城市坐標摩诃池始建於隋朝,最終因修築蜀王府而填埋,為後人留下了無盡惋惜和綿綿思念。2014年,這個存在於詩歌中的摩诃池被首次確認東南部的走向、范圍。7月3日,負責現場發掘的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易立介紹,這次發現的是明代摩诃池的西北角。說明即使在明代,摩诃池也有上千畝。

    除了摩诃池西北角,考古人員還收獲了另一份驚喜——一段長約80米,高約1米的古城牆在歷經千年後,嶄露於世人眼前。據考證,該段城牆存在於五代至北宋時期,用於戰時防御。

    歷史

    始建於隋朝,明代時被回填

    在成都市三醫院旁一處工地上,一處溝壑將歷史的記憶拉回明朝,“明代摩诃池!”考古所易立稱,結合歷史文獻和發掘的現狀,“基本可以確定是摩诃池的西北角。”現場,考古人員看到土中藏著瓦礫、青花瓷等物品,據考證,其為明代回填的堆積物。

    這個不起眼的溝壑曾在古代成都聞名一時,它就是始建於隋朝的人工湖“摩诃池”。

    然而,到了前後蜀,摩诃池就不再是眾人都能夠游玩的場所了。永平五年(公元915年),前蜀皇帝王建修建新皇宮時,將摩诃池納入宮苑,改名龍躍池。王衍繼位後擴建皇宮,為龍躍池注入活水,改名為宣華池,環池修築宮殿、亭台樓閣,其范圍廣達十裡。蜀主孟昶的愛妃花蕊夫人在《宮詞》中,形容這裡“長似江南好風景”、“水心樓殿盛蓬萊”。五代到兩宋,摩诃池的水源逐漸枯竭。在宋代,摩诃池已經變為小池,明代尚有保存,可惜因修蜀王府而填埋。

    明末清初,蜀王府毀於戰亂。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蜀王府廢墟上又興建起貢院,只有西北隅仍殘留少許水面。到了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摩诃池全部被填平成為了演武場。隨後,摩诃池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消失殆盡。

    發現

    明代摩诃池,面積達上千畝

    盡管唐宋詩詞和地方志文獻中屢見有摩诃池的相關記載,但對於其具體方位或語焉不詳,或存在爭論異議。2014年5月,在成都體育中心南側的一處工地裡,通過一段約7米深的溝壑,考古人員首次確認了摩诃池東南部的走向、范圍和堆積情況。

    “現在發現的是明代的摩诃池痕跡,只是一個邊緣。”成都考古所易立介紹,歷史記載摩诃池很大,最大的時候應該有上千畝面積。因為明代修建蜀王府,填平了一部分。雖然在明代時期,摩诃池已經填了一部分,但還有池體保留,還在蓄水。

    易立說,“根據此次發掘到的這個角,可以說明即使在明代,摩诃池仍然有上千畝,如果不算蜀王府的話。”以前,考古隊在成都市博物館處挖到了明代摩诃池的南角。這次發掘,對於古代成都的城市座標摩诃池進一步還原了位置、范圍、面貌,可以進一步復原成都的歷史面貌,比如前後蜀宮苑等。

    易立說,工地大部分范圍屬於摩诃池,具體面積尚未探明。

    延伸閱讀

    摩诃池曾為古成都水利設施重要一環

    摩诃池始成初期,只能靠貯蓄天然雨洪。唐代,成都的城市水利得到全面發展,唐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節度使韋皋開解玉溪,並與摩诃池連通;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節度使白敏中開金水河(禁河),自城西引流江水入城,匯入摩诃池,連接解玉溪,至城東匯入油子河(府河)。據清李元《蜀水經》記載,流江“又東為金水河,入成都縣城,匯為摩诃池,又東酾為解玉溪,又東穿華陽縣城而出,入油子河”。從而構築了成都城市水利設施完整的河湖水系,為摩诃池注入了充足水源與盎然生機。/鏈接唐宋文人墨客詠誦摩诃池《晚秋陪嚴鄭公摩诃池泛舟得溪字》

    唐·杜甫

    湍駛風醒酒,船回霧起堤。高城秋自落,雜樹晚相迷。坐觸鴛鴦起,巢傾翡翠低。莫須驚白鹭,為伴宿青溪。《摩诃池贈蕭中丞》

    唐·薛濤

    昔以多能佐碧油,今朝同泛舊仙舟。淒涼逝水頹波遠,惟有碑泉咽不流。《水龍吟·春日游摩诃池》

    宋·陸游

    摩诃池上追游路,紅綠參差春晚。韶光妍媚,海棠如醉,桃花欲暖。挑菜初閒,禁煙將近,一城絲管。看金鞍爭道,香車飛蓋,爭先占、新亭館。惆怅年華暗換。點銷魂、雨收雲散。鏡奁掩月,钗梁拆鳳,秦筝斜雁。身在天涯,亂山孤壘,危樓飛觀。歎春來只有,楊花和恨,向東風滿。

    同步播報

    古城牆遺址回溯千年前成都戰時遺貌

    除了摩诃池西北角,成都考古隊還有另一個收獲。隨著一段長約80米,高約1米的殘存城牆的出土,千年前的遺貌又得以進一步管窺。

    與那些建築工整的城牆不同,這段殘牆高高低低,東邊彎彎窄窄。這樣的斷壁令人想起醉臥沙場的征戰畫面。“這正是用於戰時防御。”成都市考古所邱艷認為,城牆應存在於五代至北宋時期,深埋土中,已被後代的溝、坑破壞得很嚴重。其應為子城的城牆,是臨時修築的。城牆在北宋時期基本廢棄,屬於使用時間較短的城牆。五代戰亂,北宋時期,王朝政權派人收復蜀地,因此,一個臨時性的防御工事非常有必要。

    “現在來看,當時的做工比較粗糙,城牆甚至連基槽都沒有。”邱艷說。教授馬繼賢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沒有基槽的城牆並不一定不牢靠,“得看它的建造方式”。

    這次考古發現的城牆讓一些老成都人聯想起著名的羅城城牆。唐代末年,為防御南诏突襲,西川節度使高骈主持修建更為堅固的羅城,徹底廢掉了以前一千多年的夯土城牆,奠定了以後一千多年成都古城牆的基本格局。此前,成都考古隊曾在同仁路附近發現過殘存羅城城牆。

    對此,7月3日,成都市考古所易立明確給出答案,該段城牆與羅城無關,“羅城位置十分明確,不在此工地范圍內”。

    名詞解釋

    摩诃池

    史書記載,隋文帝統一全國後,派四子蜀王楊秀鎮守成都。膽氣豪壯的楊秀對成都城池進行了大規模的新建和改造。楊秀大興土木,在築城時就地取土,形成了一個個大坑,一個“人工湖”也因勢鑿成。據唐代盧求《成都記》記載,有胡僧看到了這個人工湖,感歎道“摩诃宮毗羅”,梵語為“此池廣大有龍”之意。於是,“摩诃池”也由此得名。

    此後數百年間,摩诃池成為成都城中重要的游覽勝地,亦是無數文人墨客吟誦過的古代園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