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鴿子山舊石器遺址發現大量珍貴石器

鴿子山舊石器遺址發現大量珍貴石器

日期:2016/12/14 12:23:47      編輯:古建築保護
    “這裡出土的文物相當密集,在石器時代考古中是很少見的。”昨天下午,在寧夏青銅峽市鴿子山遺址的考古發掘工地,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惠民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彭菲以喜悅的心情向記者介紹了他們一個月來考古發掘的初步收獲。

    鴿子山遺址位於賀蘭山東麓台地中段,荒漠草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目前已在15平方公裡范圍內發現了15個文物點。自1984年在文物普查中被發現以來,中美聯合考古隊曾對其進行過3次調查和小面積發掘,先後采集、發掘各類石器、動物化石2500多件。2006年,鴿子山遺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惠民、彭菲等考古人員有理由為這次考古的初步收獲而欣喜:因為僅僅發掘了一個多月,僅僅在100平方米范圍內發掘了4個地層、縱深也沒有超過6米,他們就發現了9000多塊被火長時間燒烤、表面已經龜裂變色的燒石,出土了600多件打制石器、70多件細石器類石器、200多件磨制石器和磨盤、磨棒等磨食工具,此外還發現了用水晶、瑪瑙、蛋白石、鴕鳥蛋皮制成的工藝品和數量可觀的食草類哺乳動物牙齒及其它骨骼。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大量出土的磨食工具。王惠民告訴記者,以往在各地同類遺址中出土的這類器物很少,一般一處只有三五件,而這裡居然出土200余件,堪稱蔚為大觀了。

    彭菲博士認為,這些石器的出土,充分說明當時人類對植物資源的強化利用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人類生存的技術也達到了一定的境界,適應環境的行為和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原始農業的技術儲備和轉型也初露端倪,一些原來不會吃、不能吃、不用吃的東西,經過初步加工已經成為人們經常食用的食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環境的變化和人口增長的狀況。

    耐人尋味的是,這裡發現的鴕鳥蛋皮多為半成品,石質工藝品也多為毛坯,其中有部分還有被火燒過的痕跡,考古人員據此分析,遺址附近應該有工藝品加工作坊。

    石器所用石料,有就地取材的,也有不產於當地的,至於這裡的石器和裝飾品是如何傳播交換的,尚不得而知。

    記者在考古工地發現了幾個灰燼遺跡。考古人員告訴記者,這裡的灰燼、火塘等遺跡較多,可為測定遺址年代提供依據。他們認為,鴿子山遺址多種生產工具、制作技術共存,應處於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轉型、狩獵經濟向農業經濟轉型期,距今應在1萬年左右。

    本次發掘的是鴿子山遺址15個文物點中編號為10的文物點,由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實施。文物點中部有常年噴湧的泉眼和由此形成的深達2米的水池。發掘選取水池兩側各一個探方,總共約有100平方米。王惠民告訴記者,這個發掘原計劃3年,但由於遺址遺物密度大、文化內涵豐富,對研究人類生存環境、動植物演化與消長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所以會調整發掘計劃,適當延長發掘時間。我們期待在此後的考古發掘中有更重要的發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