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棲霞山發現乾隆行宮石場遺址

棲霞山發現乾隆行宮石場遺址

日期:2016/12/14 12:17:31      編輯:古建築保護

行宮外宮牆

    兩年前,曾有媒體曝出棲霞山發現乾隆行宮的外宮牆,但是建設這麼大規模的外宮牆,所用的石頭從何而來一直是個謎團。而記者昨天從棲霞山風景區了解到,建造該行宮外宮牆的古采石場遺址已經被發現。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

    五次駐跸棲霞山乾隆行宮

    據了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駐跸棲霞山乾隆行宮,前後共45天,當時乾隆行宮規模宏大,裡面建築鱗次栉比,201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而在2013年,有媒體曾報道棲霞山發現棲霞乾隆行宮的外宮牆,“那一次發現,對研究棲霞乾隆行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景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整個乾隆行宮外宮牆走向基本上呈接近正方形的形狀,據現場測量,宮牆長度在800米左右,寬約0.5米。那麼問題來了,當時建設外宮牆的那麼多石頭究竟來自哪裡?是從外地運送至此還是就地取材?一直以來是一個謎團。而最近,棲霞山景區工作人員的一個新發現,解開了這個謎團。

    棲霞山中峰有一景點叫玲峰池。玲峰池北側有一條山路,一般人不會在意這條山道的旁邊有一處絕壁。“這裡怎麼會有絕壁呢?”帶著疑問,工作人員繞道來到了玲峰池一側的絕壁前。現場可以看到,絕壁前非常空曠,散落了很多的石頭,有大有小,有規整的,也有不規整的,各類形狀都有。在巖壁以及散落的石塊上還發現了很多人工開鑿的痕跡,工作人員透露,從這些可以判斷,這裡俨然是一處采石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采石場內一塊非常大的石塊上,留下了一處人工開鑿的石槽,非常明顯。經現場測量,該石槽長約50厘米,寬約10厘米,槽口很深。而距這個采石場西側十多米處,就是2013年發現的棲霞山乾隆行宮的外宮牆遺址。



    被發現的采石場

    能開采1500立方米的石料

    這個采石場會是什麼時期的呢?當時采的石頭是運往何處,作何之用呢?它與毗鄰的乾隆行宮外宮牆有什麼密切的聯系呢?帶著這些疑問,棲霞山文史研究者張智峰進行了考證:“棲霞山山體巖石基本上由砂巖、石灰巖等構成,而棲霞山乾隆行宮外宮牆所用的石料為砂巖,與該采石場的巖石材質是一致的;而且該采石場位於玲峰池下側,萬松山房遺址的上方,與乾隆行宮外宮牆的距離非常近,也就是說,建造乾隆行宮外宮牆時,應該是就地取材,而不會捨近求遠到棲霞山以外的地區開鑿石料,來建築行宮外宮牆的。所以,從這些可以判斷,這個采石場遺址應該就是當時建造棲霞山乾隆行宮外宮牆的古采石場。”

    專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棲霞山乾隆行宮外宮牆的石料,按照長800米、寬0.5米,高2米來計算,約為800立方米。而據現場目測,這個采石場長約10米、寬約10米,高約15米,能開采1500立方米左右的石料,完全可以滿足建造棲霞山乾隆行宮外宮牆和其他附屬建築的石料。而根據采石場的位置及現場留下的人工石槽來判斷,也只有建造棲霞山行宮的時期,才有可能形成這個采石場。

    是否存在另一處采石場

    有待進一步考證

    除了這個剛剛發現的在萬松山房處的采石場遺址以外,在距離景區春雨橋右邊的半山腰處,還有一個相類似的場地,雖然沒有前處的面積大,但是山體巖石部分還是有被人為開鑿過的痕跡,而且巖壁非常平整,就像石碑一樣,部分山體巖石向內部延伸,到目前尚未發現任何的文字,此處三面都是巖石,形成一個空曠的場地,而這個區域離乾隆行宮和宮牆直線距離也不過幾米,那麼這一處的場地是否也是另一處乾隆行宮宮牆的采石場呢?這有待專家的進一步考證。

    據了解,歷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到過棲霞山。據《南巡盛典》記載,清乾隆皇帝對棲霞山鐘愛有加。他6次南巡,5次駐跸乾隆行宮,前後共45天。棲霞山乾隆行宮於1751年開始動工建設,由當時的兩江總督尹繼善負責修建,歷時6年,於乾隆十七年(1757年)建成,它是乾隆在南巡時所建行宮中最大的一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