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邊疆考古光彩奪目 科學技術大顯身手

邊疆考古光彩奪目 科學技術大顯身手

日期:2016/12/14 12:22:13      編輯:古建築保護

郭家廟曾國墓地

    和往年一樣,今年的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是從全國申報的688個考古發掘項目中遴選出來,經過初評、終評等環節以及現場演示和評委會投票後才入圍的。它們既是2014年度我國考古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也充分展示了當今考古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正如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所說,這些入圍項目彰顯出去年考古工作的三大特點,一是歷史時期項目比重大,這與城市化發展相結合,反映了當代考古的特點;二是邊疆地區考古占據了半壁江山,對於研究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有重要意義;三是自然科學技術在考古發掘和研究中的應用非常普遍,環境、手工業乃至遺物的詳細信息都在研究范圍內,極大地增加了考古信息的獲取量。

    此次評選項目中,邊疆考古脫穎而出,不少項目對重大歷史信息的揭示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比如西藏阿裡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的發掘對於揭示古象雄國的面貌提供了珍貴資料,雲南祥雲大波那墓地對於研究洱海地區“昆明族”的文化和社會狀況提供了重要線索。

    科技近年來在考古發掘中成為重要的“武器裝備”之一,可以說,入圍項目均不同程度地運用了相關的科技手段。建立遺址分區、記錄系統和地理坐標系統,已成為當前考古工作的重要內容;不少考古工作已經廣泛運用全站儀、RTK、激光測距儀等測繪設備與技術,部分項目還通過與專業測繪機構合作的方式應用激光三維掃描技術,建立或復原發掘對象以及遺址整體的三維系統。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欣喜地評價,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考古的技術裝備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

    十大考古評選側重公眾關注

    從考古學科建立開始,考古這項工作一直難以為外界了解,往往是業內人士埋頭苦干,社會公眾一頭霧水,而當業內人士開始面向公眾時,卻驚訝地發現,原來誤解已經很深——考古怎麼會和盜墓掛鉤?再加上近年來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配合基礎設施建設的考古發掘項目呈井噴式增長,大量的考古發掘需要普通公眾的理解和支持,但是考古與公眾的這層隔膜如何捅破?考古學者們想到了利用公眾參與的獎項評選來提高人們對考古工作的認識。由此,25年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孕育而生。

    其實,如果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評選並非業界最高獎,國家文物局設定的“田野考古獎”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頒發的“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獎也許代表著專業角度的最高水平。但是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由於公眾的廣泛參與成為文物界關注度最高的獎項評選之一,不得不說它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該項目評選後是否就會受到更多的重視呢?王巍表示,項目入選成功後不僅對考古工作者來說是一次難能可貴的榮譽,也會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使普通民眾更加了解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影響對遺址的保護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