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從鎮原縣博物館獲悉,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專業人員在調查北石窟寺歷史文物環境時,在鎮原縣屯子鎮雙合村發現龍棗寺石窟,其年代大約在北朝至唐代。
據了解,該石窟開鑿於該村傳稱龍棗寺遺址所在的紅砂巖峭壁上,共有3窟1龛。1號窟為中心柱式窟,窟高2.25米,寬5.85米,深5.10米,中心柱寬、深均為1.2米,與北石窟寺北1號北魏窟形制相似,酥鹼分化嚴重,造像壁畫無存。2號窟高2米,寬1.10米,窟內填滿淤土,造像壁畫保存狀況不明,窟外兩側各有一天王,其中北側天王被人為破壞,南側天王輪廓清楚,高1.46米,與北石窟寺唐代天王風格接近。3號龛為雙沿方龛,距地面2.0米,高1.18米,寬0.93米,內有淤土,造像壁畫保存狀況不明,龛外兩側各有一天王,南側天王被人為破壞,北側天王頭部殘失,殘高1.64米;4號窟高4.5米,寬4.12米,有明窗,淤泥埋沒,窟內造像壁畫保存狀況不明。
據當地村民介紹,該石窟以前稱龍棗寺,寺院規模很大,造像較多,曾因山體滑坡被埋沒,2006年修鎮(鎮原)北(北石窟寺)公路挖出局部。該石窟的發現為研究隴東石窟增添了新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