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璧山:出土重慶明代家族墓群

璧山:出土重慶明代家族墓群

日期:2016/12/14 12:12:37      編輯:古建築保護

明代家族墓群

    這一考古發現,出現在璧山丁家銅瓦村生基灣。記者昨天趕到現場時,市文遺院考古工作人員正在對古墓群進行清理。

    考古現場負責人汪偉說,這次考古發現十分意外。去年在對九龍坡至永川的新建高速公路進行考古勘探時,發現這裡有古墓痕跡,當時判斷最多不過20座。但今年3月進行考古發掘時,竟然發現周邊全部是古墓。

    記者看到,整個墓群呈階梯狀排列。每一層最多有11個棺椁。目前考古隊發掘和清理了5層,共計33座古墓,包含了70多間墓室。最多的一座古墓裡有6間墓室。

    但這還並不是墓群的全部,現場考古工作人員估計,這個墓群最多應該有七八層,初步估計有100多間墓室。

    記者看到,已經出土的5層古墓中,高差約有半米,直線間距最多的有0.6米。而墓室的大小,則基本一致,目前發現的石質棺椁尺寸一致,大部分都是長2.24米,寬0.8米,高1.15米,部分墓門呈現仿木形式。從時代來看,基本可以判定都屬明代墓葬。

    可能屬於一支張姓望族

    從目前發現的兩座存有紀年文字的古墓來看,這很可能是一處家族性墓葬。

    記者看到,這兩座古墓中,分別刻有萬歷二十七年,和萬歷三十五年字樣,而且墓主都姓張,且都屬“德”字輩。汪偉說,迄今為止,重慶尚未發現如此大規模的明代家族墓群。他推測這一張姓家族,應屬於當時的中產階層,家境算是殷實,而且人丁興旺,這一古墓群分布在山坡上的特點,亦符合古人選墓葬地的風格。

    不過,記者從璧山文物部門了解到,目前縣志中尚未發現這一旺族的記載。而記者在銅瓦村生基灣走訪發現,很多老人也不清楚,當年這裡是否有一張姓旺族。

    10多座古墓未被盜有首飾隨葬

    考古人員發現,這一墓群尚有10多座古墓未曾被盜,打開墓室還發現有墓主的骨渣出現。

    截至昨日,整個考古現場共出土55件文物,以銅首飾和陶罐,瓷器等為主。難得的是,在對墓室的清理中,還出土了20多件谷倉罐。其中還存有不少谷類,這在明代墓葬中極其罕見,這對研究明代重慶人的農業種植方式提供了證據。

    同時,這一墓葬群也留下了許多疑問,比如這100多間墓室的排列,和以往發現的明代墓群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從第3層開始,古墓的間距明顯出現縮小,第4層到第5層,古墓之間幾乎都是緊挨著。出現這樣的變化原因究竟是什麼?這一龐大的張姓望族究竟後來去了哪裡?

    記者了解到,由於這一古墓群位於正在建設中的高速道路上,市文遺院正在加緊取樣和標本采集。



    不同時期的重慶人墓葬都啥樣?

    漢墓內放錢,清代才起丘立碑

    璧山銅瓦村墓群,是截至目前重慶發現的最大家族墓群。而不立碑,家族墓葬等特點,又是明代重慶人的典型喪葬風格。昨日,記者請市文遺院考古專家,就歷年來重慶發現的不同朝代的墓葬特點進行了梳理,發現現在的重慶人喪葬習俗,其實和清代最接近。

    西漢:西漢時期,重慶人的墓葬基本以豎穴土坑墓,不用磚木結構,隨葬品有錢幣等。

    東漢:重慶人墓葬特點,主要是以磚砌墓為主。常見的墓磚通常在寬50公分長,厚12/3公分。墓室內的磚上,會有車馬,鹿耳等出現。

    唐代:重慶地區的唐墓非常少,重慶發現的漢墓估計上萬,唐墓最多一兩千,呈百倍的減少。記者了解到,這和唐墓以薄葬為主有關,同時,重慶在整個唐朝的政治版圖上偏離中心。

    宋代:相比之前幾個朝代,宋代重慶人的古墓,大量用石材是個典型特點。而且,墓內有明顯的仿木結構的雕刻,比如說柱子,牡丹畫像、文臣武將的裝飾等,精美程度很高。

    清代:清代的重慶古墓和其他地區相比,反而更復雜。重慶稍微好一點的清墓,前面會立很大的牌樓,小一點的墓在前面石頭上也會采取牌樓樣式。和之前相比,清代重慶人的最大特點就是起墳丘,立碑,更注重外觀,內部反而沒有太多裝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