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廣州市一大道下發現宋代明代城牆遺址

廣州市一大道下發現宋代明代城牆遺址

日期:2016/12/14 12:20:49      編輯:古建築保護

 

宋代城牆。

   廣州考古又有新發現!昨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關負責人向媒體透露,過去一年廣州考古有五大發現。截至昨日,市考古研究所向媒體通報了兩處發現,最新的為流溪河上游呂田、良口、溫泉三鎮發現先秦兩漢時期遺址220處。此外,在廣州市一大道下發現宋明城牆遺址。

    市考古研究所相關負責人透露,在呂田、良口、溫泉三鎮新發現各期遺址共計260余處,其中先秦兩漢時期遺址共計220處,此外還發現了其他時期的墓葬、窯址,以及古建築和碑刻、摩崖石刻等遺存。

    經初步整理分析,這批先秦兩漢遺址群主要包括三個階段。一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以繩紋、曲折紋等印紋陶為特征,夾砂灰陶為主,陶質堅硬,少量夾砂灰、黃軟陶,可辨器形以圈足壺、罐為主,少量尊、器座、紡輪等。二是春秋至戰國早中期,以夔紋陶、重菱形紋、方格紋陶片為特征,泥質或夾細砂硬陶為主。三是戰國晚至秦漢時期,以米字紋、方格紋陶片為特征。

    專家組組長、北京大學趙輝教授認為,“本次調查成果讓人振奮,發現遺址數量多,具有開創性的意義,調查積累的豐富經驗值得借鑒和學習。”

    市一大道在人民北路以東、東風西路以南,南隔彭家巷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孝寺相鄰,位於廣州市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區—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范圍。據介紹,宋代城牆方向西偏北4度,清理長度21.64米,城牆底部南北寬12.06米,殘高3.15米,由內(南)、外(北)壁包邊牆和牆芯填土組成。

    明代城牆方向西偏北6°,清理部分長10米,殘高4.05米。清理北(外)壁包邊磚牆和牆芯填土。北(外)壁包邊磚牆厚1.5~1.6米。

    除宋明城牆外,還清理出明代至民國時期水井、灰坑、灰溝等遺跡。考古出土重要文物標本190件套,主要有南漢至宋代建築構件和陶瓷器、明清時期陶器和青花瓷器等。在發掘區南區宋代地層出土一件陶盆,內底有墨書“孝茶堂”文字,另有一件青白瓷碗,外底有“光孝”墨書文字,推測原為光孝寺內日用器物,同地層出土瓦當、陶脊飾、瓦等建築構件,也可能與光孝寺建築有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