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江蘇省鎮江市發現一處4萬平方米的宋代糧倉遺址

江蘇省鎮江市發現一處4萬平方米的宋代糧倉遺址

日期:2016/12/15 15:11:02      編輯:古代建築

   記者昨天獲悉,鎮江市在雙井路片區改造中發現一處4萬平方米的宋代糧倉遺址,以及元代大型石拱橋、渡口和清代驿站。

    據了解,這處糧倉遺址位於中華裡一帶的長江邊,由7個70米長的糧倉組成,個別部位殘存有半米高的牆體。據上海交大的劉士林教授介紹,鎮江位於長江和大運河的交匯點,是江南運河的起點,唐宋時太湖和錢塘江地區的漕糧、貢賦,都由江南運河運至鎮江,再轉運北方,鎮江因而被稱為漕運咽喉,年運輸量可達150萬石。鎮江港是糧食中轉的大港,因為水位有落差,長江的糧船到鎮江,要等待漲潮才能通過京口閘進入大運河鎮江段,因此必須在此建立糧倉。北宋在鎮江設立轉般倉,南宋設立大軍倉,鎮江成為糧食倉儲中心。南宋時期,鎮江港漕糧倉儲為鼎盛期,儲存能力在240萬石以上。史料記載當年糧倉規模最大時蓋有倉敖74座,直至清代才廢棄。

    而此前發現的元代石拱橋名為拖板橋,長約35米,早在南宋時就已存在。元代及以前的石拱橋已非常罕見,而拖板橋更是“來歷不凡”。唐、宋、元時期大運河從鎮江城中穿過,當年眾多運河橋都已湮滅,只有拖板橋重新被發現,成為鎮江穿城運河及其橋梁的代表性標志。

    根據考古發現與文獻對比考證,這處糧倉很可能就是轉般倉和大軍倉遺跡,宋、元、清三個朝代的遺跡豐富了古代鎮江作為轉運港口的歷史,對於大運河申遺和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也具有特別的意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