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等7部門聯合制定下發了《國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遺產地保護設施建設規劃》,將建設內容分為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地、搶救性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四個類別,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類型遺產面臨的突出問題。
前天,記者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了解到,我市天目山遺址、興化市沙溝鎮分別列入搶救性文物保護項目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建設庫。
國家發改委從已公布的235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選取了599個急需支持的項目作為搶救性文物保護項目。我市天目山遺址就是其中之一。據介紹,天目山遺址是目前江淮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古城址,繁榮期距今約3200年。是江淮東部地區西周城址的重要實物遺存,印證了文獻記載的周代干國,代表了江淮東部地區的西周文化,擁有重要遺址遺存並出土大量珍貴文物。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建設是從已公布的350個中國文化名鎮中,選擇保護性基礎設施狀況較差、急需支持的項目。興化市沙溝鎮位於興化、鹽城、高郵、寶應、建湖五縣市交界處,是蘇北裡下河水上交通要道。集鎮四周土地肥沃、良田萬頃,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鎮上環境優美,各行各業興旺發達,自古素有“金沙溝”之稱,古鎮傳統文藝“板凳龍”,已列為省非遺。
按照國家規劃要求,我市將加大對天目山遺址環境整治、出土文物保護工作,新建遺址博物館,加強消防安保監控系統,道路、橋梁、綠化、供電供水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同時,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中,加大對沙溝鎮內供水管道、電力電信線路的改造,建設垃圾污水的收集處理、公廁等環衛設施,對鎮出入口、標志性建築周圍、駁岸、戲台等公共環境進行景觀整治,對開放空間進行綠化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