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山西陶寺發現世界上最古老觀象台

山西陶寺發現世界上最古老觀象台

日期:2016/12/14 12:20:32      編輯:古建築保護
    從山西省文物局了解到,日前中國文博界專家在山西臨汾舉辦的堯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討會上對“陶寺遺址是最早的‘中國’”一觀點形成共識,並發布陶寺觀象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觀象台的消息。

    北京聯合大學歷史文博系副教授武家璧認為,陶寺觀象台的發現以及陶寺古城的發現,較早地透露出“日出東隅”的思想觀念,這一觀念甚至可能追溯至更早的仰韶時代,使民眾在精神文化層面,對中國古老文明的起源有了更多的認識。

    2003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遺址發現一個大型圓體夯土建築,確定為觀象祭祀台。整個建築遺跡總面積約為1740平方米。陶寺觀象台總計12道觀測縫,從觀測點可觀測到“冬至—夏至—冬至”一個太陽回歸年的20個時節的縫中線日切。自2003年12月22日冬至至2005年12月22日,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隊進行了兩年的實地模擬觀測,初步了解了陶寺文化冬至到夏至再到冬至一個回歸年的歷法規律。

    2005年10月22日至24日,“陶寺城址大型特殊建築功能及科學意義論證會”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國家天文台、北京天文館等6家單位的13位知名天文學家,基本肯定了陶寺觀象台的天文觀測功能。英國《自然》雜志2005年11月10日和德國《AstronimieHeute》雜志於2006年1—2月期刊登了陶寺發觀中國最早觀象台的消息。

    2009年6月21日,經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中科院自然史所、國家天文台、北京天文館專家實地驗證,陶寺遺址還發現利用“圭、表”測日影的天文觀測系統。陶寺觀象台的發現,不僅對於中國乃至世界天文學史的探索起到了突破性的推動作用,而且證實了《尚書·堯典》中有關天文學的真實知識背景確實可以上溯到距今4000年前。

    據《尚書·堯典》記載,堯帝時代的天文學十分發達,而天文歷法被認為是政權的某種象征。在舉行禅讓典禮時,堯帝要把天文儀器親自授給舜帝:“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齊七政”(《尚書·堯典》)。陶寺觀象台表明,《尚書·堯典》中所謂“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是有事實依據的,反映了中國史前天文學在當時世界的領先水平,同時還說明陶寺歷法成為王權的一部分,觀象台是都城必備的建築要件。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城東北7公裡處,總面積280萬平方米。1988年中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正式啟動,陶寺遺址被確定為子課題“聚落反映社會結構”的專題。1978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陶寺遺址進行了30年的考古探索,獲得了重大發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