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陝西發現廢太子李承乾高級侍衛墓

陝西發現廢太子李承乾高級侍衛墓

日期:2016/12/14 12:19:13      編輯:古建築保護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在陝西西安市戶縣兆倫遺址附近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一座唐代磚室墓,墓主人為唐代被廢太子李承乾的一名高級侍衛的墓葬,其墓志銘或反映李承乾政變後,曾追隨他的官吏們命運受到了影響。

    據考古專家介紹,從去年11月起至今年4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當地文物部門對戶縣大王鎮兆倫村西長約400米、寬約50米的范圍進行了考古發掘。目前發掘工作已全部完成,共發掘墓葬55座,以小型唐墓為主,另有少量明、清時期墓葬。其中最重要的是位於發掘區北部的一座唐代磚室墓,墓室東、西、南三壁繪有人物題材壁畫。

    而墓志的出土,為人們揭開了墓主人特殊的身份。專家們在墓葬內發現有墓志,分為志蓋和志石兩部分。志蓋為方形,盝頂,上刻篆書,四行十二字,“大唐故洛州密縣令馮君墓志”。志石為方形,上面刻的字體為楷書,共三十八行,滿行三十八字。志文分為墓志和墓志銘兩部分,記載了墓主祖上情況、個人生平及夫人姜氏生平。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陳愛東介紹,這座墓葬的墓主名為馮孝約。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做過太子李承乾的宮廷高級禁衛武官,專門負責太子的安全。貞觀十八年(644年)出任光州司戶(中下級官吏)、不久後調任簡州司戶,最後在公元659年死在了洛州密縣令任上,終年47歲。然而直到663年,馮孝約才得以歸葬於戶縣長樂鄉祖墳。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亞岐研究員初步考證後認為,墓主人馮孝約最初為太子的高級侍衛,於貞觀十八年,被貶為光州司戶,而這次被貶黜的原因很可能與太子李承乾於貞觀十七年預謀發動的宮廷政變有關。據史書記載,唐太宗時期,太子之位的爭奪異常激烈。馮孝約的主子李承乾為唐太宗長子,8歲就被立為太子。

    後來唐太宗四子李泰處處模仿父親年輕時的做法,深得李世民的歡心,這讓李承乾非常焦慮太子之位不保,於是在貞觀十七年密謀謀反,事情敗落而被廢為庶人,流放黔州。雖然李承乾被廢,但李泰也沒有如願登上儲君之位,同樣遭到放逐。反倒是一直默默無聞的唐太宗第九子李治脫穎而出,並最終登上皇帝寶座。田亞岐說,墓主作為李承乾的侍衛,很可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牽連,而被貶為光州司戶。墓志中記載“主辱於前,臣黜於後”可能即暗指這一事件。因此,墓志內容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代這場宮廷之爭對相關官吏命運的影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