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物部門近日在臨漳縣杜村鄉高夾河村發現一古石磙,推測為漢代時期農民用作碾米的生產工具,距今已有2000余年。
石磙呈圓台形,上底直徑75厘米,下底直徑80厘米,母線90厘米,重2000余斤,是解放前後一般石磙重量的4倍。石磙中心為鐵軸,上底呈現六瓣花形狀,下底呈現八角形且內套一蓮花圖案。
“這座石磙是村民在一個大坑裡挖土時意外發現的。”高夾河村71歲的高中海老人說。據介紹,除了石磙,在大坑裡還發現土木灰、陶瓷片、鋤勾等物品。
記者看到,坑深有7米左右,每隔3至5厘米,土層便有一條清晰的界限。據介紹,臨漳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山前平原與漳河沖積扇平原交會處,過去漳河無人治理,西出太行,居高臨下進入臨漳,每次決口留下淤泥厚度三五厘米左右,因此土層之間界限明顯。
“可根據漳河決口留下的淤泥厚度,大致推算出地下埋藏物的年代,結合石磙造型,我們推斷其是漢代的。”臨漳文史專家黃浩說,“當時這裡應該是古代村落所在地,因漳河發水,房屋、生產生活工具等被掩埋,才留下這樣的遺存。”
當地文物部門認為,石磙代表了當時的雕刻工藝和生產力水平,對研究漢代時期農村居民生產生活工具具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