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廣東韶關市發現二十一座古墓

廣東韶關市發現二十一座古墓

日期:2016/12/14 12:14:04      編輯:古建築保護

古墓群全景。祝向恩 肖惠姬 譚玉玲 攝

墓磚上精美圖案清晰可見。祝向恩 肖惠姬 譚玉玲 攝

出土的瓷器上仍有紫釉殘存。祝向恩 肖惠姬 譚玉玲 攝

    一整片占地面積遼闊的古墓群,沉睡於韶關市仁化縣城口鎮的一座小山之下。千年來,人們在此種樹耕田,誰也沒想到,在這片農地之下竟然深藏了21座橫跨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古墓。

    墓外:墓磚組成“彩虹”

    昨天,記者來到了距離仁化縣城30多公裡的東光村。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專家們正在一片片或方或長的考古發掘坑中忙碌。雨後的墓坑中積滿雨水,大部分墓室已被發掘清理完畢。

    在其中一座墓室中,一座古老的券頂如彩虹般從黃土中飛躍而出。與周圍狹窄的墓室相比,這座古墓顯得較為寬敞。專家告訴記者,該墓室長約8.8米,寬約2米,是古墓群中最大的一座墓室。

    墓內:陶瓷透出貴氣

    本報記者跨入墓室中,只見一塊塊大小形制近乎一樣的青磚在沒有明顯黏合物的作用下,從墓室兩壁向上砌築,最終形成一個半圓拱形的密閉空間。盡管千百年來的風雨洗刷讓穹頂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裂痕,但剩余的墓磚仍牢牢地契合在一起,呈現一道半圓的彩虹狀券頂。滿身的泥濘,仍無法掩蓋墓磚上精巧的紋飾。一道道呈回環狀的菱形大小相間。在一堵墓磚保持較完好的墓牆前,墓磚的圖案又變成了玉帶扣金錢般的美麗圖形。

    由於年代久遠,大量的墓室中都已經沒有先民骸骨殘留,也沒有發現帶有文字的碑記。但從種種跡象分析,墓葬群的主人很可能是南北朝至唐朝年間在此生活的民眾。

    據省考古所專家介紹,在仁深高速公路此路段動工前,文物工作者們就先期進行了調查,在東光村附近發現這處懷疑有古代墓葬群存在。今年9月上旬,文物工作者們開始對該處進行了發掘。截至昨天,專家們共在21座古墓中發掘出了約50件古代陶瓷器具。有些墓室發現的是一整套包括碗、杯、碟、壺在內的陶瓷用具。歷史的煙雲抹去了陶瓷原本光滑清亮的釉色,顯露了古樸的灰白本色,但在斑駁間仍有部分呈紫紅色的釉色顯存,依稀透出幾分華貴的氣息。

    對研究粵北湘南商業民俗意義重大

    為何會在這個小村莊中發現數量和年代跨度都如此之大的古墓群?專家分析稱:“這裡距離湖南只有十多公裡,古代可能曾經是一個人流商流密集之地。”古墓群距離錦江直線僅有約1公裡。尤其是兩條錦江支流城口東河、西河在附近匯合後,流經東光村後於恩口處再匯入仁化縣錦江河。毗鄰兩河一江交匯處的東光村無疑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地。

    據當地學者考證,東光村所在的城口鎮是一個千年古鎮,它隨著南齊年間仁化縣的設置而興起。秦末漢初,南越王趙佗曾在仁化北端隘口築有“古秦城”。如今在鎮口圩鎮老鹽街仍保留的古秦城遺址扼湖南通往廣東的隘口,一直到清末前都是嶺南北上的主要通道和連接珠江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古通道。

    據仁化縣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片古墓葬群的發現是該縣近年來最大的一次考古發現,它證明了仁化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經是一個生產繁榮、商業發達的古城。這些橫跨1000多年前到1500多年前的古墓及其出土文物,對於研究南北朝至唐朝年間粵北和湘南地區商業物流往來、生活習俗等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