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百年孫科公館正重新修繕 “有機建築”探秘
日期:2016/12/14 18:58:41   編輯:古建築保護孫科公館:原孫科公館,建於20世紀40年代末,楊廷寶大師設計,在今中山陵8號。占地40余畝,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與民國時期的西式官邸相比,孫科公館的設計也頗有個性。從樓房的正面看,左右不對稱,樓頂的瓦既不是通常的大平瓦,也不是傳統的小青瓦,而是中西結合的紅色筒瓦和板瓦,一仰一合。
孫科是孫中山先生的長子,早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後,歷任建設部部長、財政部部長、鐵道部部長、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副主席兼立法院院長等。當年,孫科選擇在中山陵園區裡營造別墅,更多的是為了他的父親,遵循了“結廬而居,服孝守靈”的文化傳統。
■記者探訪
劉伯承元帥和許世友將軍先後在這裡居住過
南京中山陵行健亭附近有一個小院子,門口寫著“中山陵8號”。進入院門後,右手的路邊有一幢樓,目前是部隊招待所,也是為外界廣泛所知的“東苑賓館”。但是,幾乎沒有人知道,進入院門後,左手的那條相反的路通往何方。
左手那條路上布滿了郁郁蔥蔥的大樹,完全擋住了外來者的視線,讓人一眼看去,只能看到一個花園。其實,花園的深處掩藏著一幢二層別墅,才是中山陵8號真正的核心,鮮對外界開放。這就是傳說中的孫科公館,又稱延晖館。
1948年,孫科入住別墅,但是沒住幾天就離開了南京。解放後,劉伯承元帥和許世友將軍先後在別墅內居住過。由於時代的原因,別墅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壞。最近,有關部門為了恢復歷史建築原貌,對孫科公館進行重大修繕,記者得以爭取到獨家探訪的機會。
■別墅設計
樓頂有巨大蓄水池,讓整幢樓冬暖夏涼
孫科公館的設計者是中國近現代建築設計開拓者楊廷寶大師,他深受美國建築大師賴特“有機建築”的理念影響,在20世紀40年代留在南京的幾處作品中,充分運用這個理念。
其實,“有機建築”的理念最初來源於中國。因為賴特十分欣賞中國老子哲學中的“道法自然”,提倡不破壞大自然,而自然界又是有機的,就產生了“有機建築”的概念。於是,《大話西游》裡唐僧的那句“砸著花花草草就不好了”,在這幢別墅得到了充分體現。
別墅周圍的繁茂樹木、花草,大部分是原生態的,只有少數是人工種植的。在房屋裝修上,盡量用石頭、木頭等天然的材料。在房屋結構上,地下室不是靠人工強行挖的,而是順著地勢低的地方建造的,地勢高的那些原土層完全被保留了。
別墅的平日耗能也是盡量不破壞自然環境、不浪費能源。比如采光,盡量不用電燈,最初使用的牆面采用玻璃磚,使得客廳光線明亮而柔和。取暖也是用天然方法,樓頂有巨大的蓄水池,將雨水收集起來,水位由浮球閥自行控制,這樣既可以冬暖夏涼,又有利於保護屋面。
■實地目擊
金屬扶梯經百年風吹雨打沒一點銹斑
百年前就懂得提倡節能、生態的理念,足以使我們汗顏,更讓我們汗顏的是驚人的建築質量。山林的土壤含水量充沛,所以山裡的房子一般是比較潮濕的,更何況孫科公館內部還有一個地下室。但是,占地面積近3公頃、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小樓,內部干淨清爽,完全沒有潮氣,更沒有霉味。
整個屋子的防水也做得極好,樓頂的蓄水池其實有兩個,因為小樓的設計是十字形的,一樓的部分樓頂有點像現今的裙樓,於是一樓就有單獨的蓄水池。樓內有六七套大小不一的套房,底層為客廳、客房、餐廳、衛生間等,二樓為臥室、書房、小廳等。在這麼多房間的天花板上,看不出一丁點滲水的痕跡。
更讓人折服的是露天的旋轉樓梯,從一樓天台通往二樓天台,從扶手到階梯都是金屬的。經過近百年的風吹雨打,沒有一點銹斑,至今仍光亮如新。從天台望下去,一樓外面有一個圓弧形的金魚池。池子四周和內部的瓷磚,既沒有開裂也沒有脫落。記者查閱了史料,發現當時的施工單位是“陶馥記”。很多南京赫赫有名的民國建築都是出自“陶馥記”之手,包括國民政府考試院(現市政府大院)、中山陵音樂台、勵志社(現鐘山賓館)等等。
■修繕工作
更換最多的就是地板和家具
中山陵8號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次修繕孫科公館,更換最多的就是地板和家具。解放初期,原先的地板被換成一種刷了白漆的地板,因為當時比較流行那種顏色,但是絕對不符合歷史原貌。這次修繕提倡的是復原歷史,所以,地板和家具都是從專門生產紅木家具的廠家訂購的,既具有濃郁的復古中國風,又保留了1948年流行的美式風格。
此外,公館當年使用的門鎖、門把手、窗插銷,都是從美國進口的,純紫銅制作,目前也幾乎損失殆盡。為了節約成本,又要恢復當時的原貌,工作人員采購了大批鍍銅的器具,包括樓梯扶手、垃圾箱。這樣一來,整個公館內的色調、質感就比較協調了。
走出孫科公館,沿著那條彎曲的路往前走,眼前是參天大樹和綠意盎然的草坪,旁邊是假山和小木橋,遠處的一汪小湖面上,兩只鵝在水面上自在地嬉戲,據說有時還會有野鴨子飛到這裡來湊熱鬧。中山陵8號的負責人說,這裡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風景,人哪怕心情再不好,只要往窗前一站,就會心情愉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