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圖片 >> 古建築彩繪 >> 古建彩畫大觀

古建彩畫大觀

日期:2016/12/15 1:59:10      編輯:古建築彩繪

彩畫是中國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於木構表面塗繪的色彩裝飾畫。雕梁和畫棟就是指建築裝飾,但是南方偏重於雕梁,木梁上整個雕繪戲文、圖案等。北方側重於畫棟,在木構表面用顏色塗繪彩畫作為裝飾的主要手段之一。

彩畫的實際作用,一是裝飾建築,二是保護木構。明清兩代在施繪彩畫時,先在木構表面塗上厚厚一層以豬血、面粉、桐油、磚粉等材料組合的一種如混凝土一樣的保護殼,專業術語稱為地仗,它既保護了木構,又裝飾了木構,二者是相輔相承的。
彩畫是伴隨著古建築的發展而發展的,從文獻記錄看,早在公元前5世紀,已經發展成一定規模。它是建築裝飾藝術,同屬實用美術范疇,是繪畫藝術的分支,它與建築裝飾壁畫、雕塑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一、多種礦物質顏料的發現和繪畫藝術的發展是促使中國建築彩畫發展的基礎

促使中國建築彩畫發展的基礎是:

1施塗彩畫的顏料不斷豐富,是建築彩畫由簡單到復雜,由比較粗犷到比較精細的物質基礎。

2繪畫藝術的發展,推動了彩畫的發展。就彩畫紋式特征看,它有幾個來源:(1)中國固有的華夏民族的傳統紋式概念,如龍、鳳、壽、饕餮紋。(2)外來文化的影響,如:隨著佛教傳入,把古印度及相鄰國度的繪畫技法自然帶進來,並很快與中國自己本民族的繪畫技法融合。還有清代,西方郎世寧、王致誠等畫師們將西方的光影畫法帶入了中國,影響了一部分彩畫匠人,如:故宮寧壽宮花園的玉粹軒彩畫出現了開光“洋山水”,用中國畫“三遠”的構圖法則,和西方的明、暗、光影、色彩相結合,使物象既具質感、立體感,又富有筆墨韻味。(3)中國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如:寶珠吉祥草彩畫就是滿、蒙游牧民族的文化與漢中原地區的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有了這些條件,才促使彩畫由簡單到復雜、由粗犷到精細的不斷發展。

地仗是木構表面的塗飾保護層,早期木構表面是基本上不施塗地仗,就是用水膠、油或漆調成繪畫顏料直接塗在木構上,它也起到了保護木構的作用。後來,人們把桐油、澱粉、磚粉、麻布、面粉混合起來,在木構表面裹成一層厚厚的保護殼,俗稱“披麻掛灰”。為什麼產生厚地仗?這是因為在明以前,中國古建築的房梁尤其大體量的構件,如梁、枋、柱都是用一整根木頭加固而成。發展到明後期以後,逐漸就變成由若干較小的木件拼攢成後再用鐵箍加固起來。這是因為長期采伐樹木過量,再采伐困難了。其次,科技發展了,用若干小木頭拼成柱子也可以。油飾地仗正是在明代後期大量的出現了,用小木件拼成粗大的建築構件的情況下,構件表面很不平整,只有利用油灰築成表面完整成形、光滑的保護殼,彩才好繪,所以,客觀上帶來油飾地仗的發展。

唐以前中國彩畫以暖調子為主,宋以後逐漸過渡到以冷調子為主,它反映的是可用於施塗彩畫的各種顏料的不斷豐富。為什麼早期彩畫是暖調子?因為當時在極其落後的生產工藝下,獲取石青、石綠、金箔這幾種主要材料還是相當困難的,而極易獲得土紅色、土黃色、白色、黑色,於是裝飾彩畫所用顏色總體色調自然是暖調子的。隨著生產工藝的不斷發展,宋代以後可用於建築彩畫的石青色、石綠色、白色,特別是裝飾性較強的金箔工藝不斷豐富,使彩畫可用的顏料選擇性多了,在當時,人們審美的喜好認為冷調子的彩畫效果要比暖調子好,於是冷調子變成宋以後彩畫的基本色調。

用金葉子裝飾古建築,效果顯得更富麗了。但在早期,金產量有限,生產金箔還是相當困難的。到了清代以後,金的產量較前代充裕了,加工金箔的工藝提高了,獲得金箔可能性大了,才出現了清代建築在彩畫方面金箔比例越來越大,呈現“金碧輝煌”的效果。這種裝飾效果,主要反映在清代官式建築上。清代中期後,西方工業化帶來西洋顏料快速發展,大量出口我國,彩畫在顏料上更為豐富。中國傳統顏料(花青、騰黃、紅土子、煙子、石青、石綠、銀珠)、西洋顏料(巴黎綠、雞牌綠)兩種顏料並存,促使彩畫朝著金碧輝煌、五顏六色發展。
二、北方彩畫比南方豐富的原因

1從地理學上說,由於氣候原因,中國版圖上,南北方溫差很大,南方四季如春,常年一片青綠。北方漫長的冬天,樹、植物、花草枯萎了,一片枯黃。正因為地理上的差異,就形成南方彩畫少,北方彩畫多。南北建築彩畫變化大,東西建築彩畫變化小。

2從文化背景上說,南北方文化素養存在差異。南方文人多,讀書人多,他們追求顏色不熾烈、色彩不鮮艷,於是就把建築裝飾轉向了建築雕飾:磚雕、木雕、石雕。即便有了彩畫,象蘇州地方彩畫、浙江彩畫,顏色一般比北方彩畫要淡雅的多,紋式也纖細的多,不是那種大紅、大綠、龍、鳳紋樣。大都以各種編織的錦紋、寫生的花鳥為主的裝飾。

3建築彩畫的文化圈。從現在建築彩畫存在的實際狀況看,第一個圈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官式彩畫圈,力求華麗、莊重、等級嚴明。第二個圈是歷史上的吳越圈(圍繞著太湖周圍),今天的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北半部、安徽南半部。就其彩畫總的紋飾特征說,紋飾纖細,顏色淡雅,與建築是和諧一致的。第三個圈是中原圈(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湖北),彩畫介乎官式和華東吳越圈子之間的共性的圈子,彩畫比較活潑。第四個圈是四川、貴州、雲南圈,相對來說,該文化圈彩畫數量比華東更豐富一些。這個地區彩畫特點,除了漢族的文化特點外,還與西南少數民族的常用紋飾融合在一起。第五個圈是廣東文化圈(潮汕地區),彩畫相當豐富,不像華東和官式彩畫。還有西北文化圈,如青海、西藏、寧夏、新疆的彩畫有少數民族特點。東北文化圈:彩畫具有滿族、蒙古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成份。
三、中國建築裝飾歷史淵源關系

1只見文獻,未留下實物例證的階段。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文獻有關油飾彩畫的記載:(1)《論語·公冶長》:“山節藻”(節為斗拱,藻為卷草紋,為柱子,山為山型紋),說明當時建築上的柱子和斗型構件上已經出現了紋飾——山型紋和卷草紋。(2)《禮記》:“楹,天子丹,諸侯憂,大夫蒼,士駝”。這段文字說明當時柱子上已塗有顏色,並有了等級的差別。遠在秦漢時期,就開始運用建築雕飾,漢張衡《西京賦》漢代長安宮殿:“繡雲楣,镂檻文NB036”,班固《西都賦》“NB337以藻繡,文以朱綠。”這個時期彩畫的發展從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5世紀,大約經歷了1000年時間。此時雖然沒有遺留下來建築物上的油飾彩畫實物例證,但此時出土了若干這個時段的古墓葬,古墓葬出土的冥器、棺木及器物上都能間接看到當時彩畫的一些影子。比如:第一,河南洛陽附近出土的東漢墓葬,裡面就有較為清晰的彩畫紋飾,如雲器紋等。第二,出土的此時的陶制冥器(如:建築冥器、陶蒼、樓閣、望樓、民捨)上面都能看到當時塗繪的紋飾。第三,此時出土的官墓上的漆畫,也能間接的反映出當時彩畫的實際狀況。

2南北朝北魏前後到唐朝彩畫的特征。唐至五代,大概有四五百年歷史,目前存在這一時期的例證有:(1)敦煌莫高窟251號窟,裡面有4件木制的斗拱,這些斗拱和壁面上所仿畫的柱子、枋子上都有彩畫,這是我們現存彩畫最早的例證。(2)陝西省黔縣乾陵,武則天和丈夫李治的陪葬墓——永太公主墓、儀德太子墓的墓室裡,頂部牆面畫了許多建築的造型,有柱子、枋子、斗拱、支條、天花。最典型兩個:一個在枋子上面畫了紅框子,裡面有幾個長方形的土黃色的心,到了宋代這種紋飾已經相當普遍了,宋代稱為“七珠八白”,其實這種圖案在宋以前使用已相當普遍。再一個就是天花板中間畫一個碩大的花朵,它基本格局已經朝著程式化發展,中間有了核心紋飾。(3)江蘇省江寧縣牛頭山南唐二陵,李後主爺爺的陵,陵墓內用磚石仿木構的柱子、枋子、斗拱上的彩畫,從繪畫的精致程度上看,都比永泰公主墓彩畫細致多了。斗拱上畫三種紋飾:柿蒂紋、雲形紋、類似卷草紋。柱子上碩大的束蓮,繁細的卷草紋,紋飾造型和敦煌盛唐、中唐的紋飾極其接近。以敦煌和南唐二陵實物例證看,當時顏色以土紅、土黃、赭石、白色等暖調子為主,青綠顏色比較少。通過以上實例,我們可以有一個總體印象:這時期彩畫開始向著成熟期發展了,紋飾上已形成一種象是花邊似的,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兩種紋飾。

3北宋到清時期彩畫的特點沿革。在這1000多年中彩畫發展可劃分成兩個時段,第一時段:南北宋、遼金,我們見到的這一時期的彩畫。北宋末年,當時管理工程的官員李明仲編了一部記述當時首都汴京的建築官書——《宋營造法式》,書裡介紹的彩畫篇幅比較多,還附了一定數量的圖。實際存在的例證有:(1)甘肅敦煌有三四個宋代的窟檐,其中兩個窟檐木構上的彩畫清晰可辨。有一個窟檐上面記錄著時間為“宋·太平興國”。(2)第二個例證存在於晉東南地區高平縣開化寺的中殿,方形建築,進深面寬各三間,內檐裡保留著很完整的北宋時期的彩畫。(3)第三個例證存在於晉東南平順縣石灰鄉大雲院的中殿,方形建築,始建時間相當於五代十國的後晉(天府五年),比開化寺建築年代早一些。(4)第四個例證,蘇州的雲巖寺塔(俗稱虎丘塔),塔的外面、內面的牆面上、頂部都用泥和灰塑成彩畫形狀的造型,在其上塗顏色,雖然做法不能看成彩畫,但它反映的還是彩畫形式,反映那時期的一種做法。(5)第五個例證,閩西北太寧縣甘露巖,南宋建築,上面有很清晰的南宋時期的彩畫(由於失火,已於前些年燒毀)。(6)東北某地出土的遼代的墓葬,裡面有清晰的彩畫。(7)遼寧義縣遼代奉國寺,裡面有大量的遼代彩畫。

結合文獻和存在於這個歷史時期的南北宋、遼金的實物例證來看,這時期是中國彩畫成熟時期,構圖基本成熟了,檩、梁、枋、柱有三種形式:(1)方心式(三段式),中間方心和兩端找頭結合起來的式樣。(2)用束蓮間隔的做法,往往用在柱子上較多,用碩大的蓮花瓣把畫面切割成幾段。(3)用二方連續,最多的是“七珠八白”,還有各種錦紋。此時的斗拱是重點裝飾部位,上面遍繪紋式、花。支條、天花也是重點裝飾部位,中間花飾成型了。從色彩上說:冷暖色調並存,為後來的彩畫以冷調子為主奠定了基礎。
第二時段是元、明、清:

元代現在留下的彩畫數量不多,但是在年代上可以肯定的有兩處:(1)北京的舊城牆裡發現元代的城牆地上建築遺存物,這些構件彩畫是完整的元大都某座建築的彩畫。(2)山西省芮城縣永樂宮的三清殿、純陽殿、龍虎殿的內檐保留著數量豐富的元代彩畫,並且彩畫上有題記,證明時間是可靠的。通過這兩處建築和出土的建築構件彩畫看,元代官式彩畫繼承了宋代“三段式”的基本格局。

現存的明代彩畫實例較前朝的更為豐富,如北京地區的智化寺、石景山法海寺正殿、承恩寺天王殿等等。單體建築,故宮鐘萃宮正殿、南熏殿正殿。外地存在的明代官式彩畫實例:青海省樂都縣趨壇寺。明代彩畫分官式做法和地方做法,官式做法彩畫的主要特征是:紋式方面極其簡練,梁枋彩畫的格局繼承了元代,並有了不小的發展,保留了構圖三段式。找頭裡的紋式分兩種造型(旋花型,如意頭型),三種組合。三種組合方式:一種全部是旋花型,一種全部是如意頭型,還有一種是在同一找頭、同一畫面旋花和如意頭混合組合式。明代彩畫色彩特征極其明顯,完全轉向以蘭綠為主的冷色調,色彩淡雅。偶爾在青綠色為主的冷色調中,點綴一些紅色,借以突出主題和核心內涵。工藝上極注意退暈,強調色彩柔和的感覺,退暈色最淺的顏色習慣上不是白色,而是淺藍、淺綠、淺紅色,突出簡練、淡雅、深沉的風格。

清代彩畫是從明代彩畫發展來的,存在的實物比較多,如北京的故宮建築群、北京壇廟建築。清代建築彩畫基本有兩個類別:一是官式做法,北京地區為皇家服務建築,做法非常規范。與之相對的還有一種地方做法,等級不十分嚴密。清代官式彩畫的紋飾十分豐富,它吸收了兄弟民族的建築裝飾手段,吸收了由關外傳來的,滿族、蒙古族的彩畫的紋飾大卷草。它也吸收了西方的一些裝飾手法,如通體裝飾:一座建築全部畫一種紋飾。這都大大豐富了清代彩畫。清代彩畫顏色較明代又有了發展。基調為以青綠色為主的冷色調,但是用紅色的范圍比明代多了,五彩缤紛。尤其到清康乾盛世,彩畫的用金量驟增。比如故宮的太和殿、奉先殿使用金箔面積占50%~100%左右。到了清中期以後,中國彩畫的技法還吸收了西方水粉畫技法。
四、中國建築彩畫的藝術屬性

中國建築彩畫具有自己的明顯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手段。它有的象舞台美術,追求總體大的效果,同時又吸收、剪裁、拮取了一部分兄弟藝術品種的手段。如:文人畫。

文人畫有兩種:一種水墨畫(它包括有故事情節的人物畫,絢爛多姿的花鳥畫,富有文人情趣的水墨竹石,山水畫,富有田園趣味的花果魚蟲,帶有野情野趣的敗荷凫雁),追求畫面的意境。再一種工筆重彩畫,如於斐安的花鳥,乾隆時袁越的界畫。可是彩畫匠借用過來,不是照搬照畫,而是拮取精華,去掉不適於在房梁上彩畫表現的部分,如:聚錦畫的構圖取材,受了南宋馬遠、夏圭的“院體畫”的影響,利用剪裁法,畫“一石一鳥”或“邊角之景”、“小景山水”,提煉了所描繪的景象,效果簡練明確,輕重分明。同時又吸收了“簡筆畫法”,不拘泥於“一花一葉”、“一草一物”細節的刻畫,而是從整體感覺出發,著力表現物的“靈、情、神”,它在注重法度和形神刻畫的基礎上,更多的吸收了寫意畫法,筆墨運用更為活潑自如。

黑葉子花卉:清代彩畫最喜歡畫黑葉子花卉,絕大部分畫在綠色地子上,這是彩畫匠很有特色的畫法。花朵(荷花、牡丹花、茶花、菊花、月季)、果實(石榴、桃、佛手、香圓)用的是工筆寫實法,模仿現實中花果、果實的顏色和質感,但花和果的葉子不按自然界中的顏色畫,用大膽、誇張的手法,單一的黑色,把彩色的花和果在綠地子上配上枝、干、葉,在同一畫面用兩種不同的手法表現,追求一種反差大、裝飾好的效果。綠地子和黑葉子對比,彩色的花朵、果實和黑色的枝、桿對比,追求一種中國早在明清時期就開始嘗試的木刻效果。同時還吸收了一部分安徽的鐵畫效果。“黑葉子花卉”是彩畫特有的,把鐵畫、木刻、文人水墨畫、工筆重彩融合營造的藝術效果,給人美的感覺。

錦紋圖案:錦紋圖案有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往往四方連續多,展開後猶如絲綢的編織“錦緞”。絲織業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到了清代,為了滿足皇室、貴族的審美愛好,中國建築彩畫加入錦紋,營造了好像房梁上纏繞著、垂掛著絲織品效果,彩畫匠叫“包袱”,是一個彩巾。彩畫匠把“彩巾”取其一部分畫到房梁上,裡面添了許多編織的錦紋,用各種紋飾組成不同的織錦圖案,其名目多種多樣,如小圓球紋、編織紋、蝠鶴錦紋、宋錦紋等。

吉祥寓意圖案:中國建築彩畫還圍繞著主題,反映皇權、神權,追求吉祥如意平安。比如彩畫中的雲朵紋、龍紋、西番蓮紋,造型區別於木雕、石雕、磚雕。總體上講,紋飾清秀、纖細,不十分寫實。

彩畫的文化內涵往往是暗表的,中國彩畫圖案就是把幾種自然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寓意著幾種吉祥內涵,如:蝙蝠和桃組合起來,寓意成“福壽”。又比如:上面畫一個蝙蝠,下面畫一個玉磬(磬是古代敲打的樂器),吉祥含義就是“福磬”。再比如:蝙蝠、香圓、葵扇、玉磬組合起來,就是中國吉祥圖案畫“福圓扇磬”。又如菊花和幾只麻雀組合起來,寓意著“居家歡樂”。用金魚取“金玉”之意,用松鶴組成“延年益壽”的圖案,用蝙蝠和流雲組成“萬福流雲”。類似這樣的吉祥寓意的圖案在中國彩畫上應用十分廣泛。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反映了統治階級的審美取向,人民群眾的美好願望。

人物畫的故事內涵:建築彩畫上的人物畫,經常描寫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文學小說中的女性和宮廷仕女。比如:彩畫裡常畫的“四儒八愛”儒負辛,一個壯年人身上背著一捆柴在苦讀,歷史上確有其人,叫朱賣臣,後來因為刻苦學習,考上狀元。再如:“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專心讀書,幾次搬家,最後孟子成了大家。這些具有勸人學習、促人上進文化內涵的畫面在中國建築彩畫上應用的很多。再有表現民俗的畫面,如戲曲中的“三家口”等故事情節,原本是民間樂於接受的藝術形式,彩畫上也表現出來了。

工藝特征:從工藝上來說,中國古建彩畫的獨到之處,就是通過調動色彩方面不同材質的精華,來營造一個美的意境。比如彩畫使用顏料的組成,基本是顏料加水膠,塗飾以後,彩畫工叫膠色,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水粉效果。水粉效果表面是不發光的,但是在沒有光澤的顏色底子上面,往往又添加一些亮度很高的金箔,通過這個反差,來追求一種有光與無光、有亮與沒亮的裝飾意境。
表現手段除了平塗以外,還有“瀝粉”,它是用一種特殊工具,把膠水加上石粉調成一種漿糊狀東西(土粉子)裝在豬尿泡制作的囊裡面,囊前面加上一個舊式的筆帽,前邊是一個孔,通過手的擠壓,囊裡面的土粉子成線狀落到裝飾畫面上,當它固化以後,成為一條半圓形貼覆在畫面的圓線,叫“瀝粉”。

總之,中國建築彩畫是有其特殊性的,是中國本民族固有的一種繪制手段。彩畫源於中國,但不只限於中國。中國鄰近的國家也有建築裝飾,與中國的建築彩畫有著親密的淵源關系。辛亥革命後,中國建築裝飾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時代,彩畫中寫生畫比例越來越大,圖案畫比例越來越小。寫生畫顏色淡雅的基調不斷加強,出現了淺湖色、淺石青等中間色,色調朝著淡雅儒氣方面發展。紋飾方面反映封建社會的萬字紋、萬壽紋及龍紋減少了,近似國畫(小寫意、潑墨)的畫面出現了,更貼近了市民生活。
辛亥革命後的近百年,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大城市,彩畫開始涉足於大型公共建築,如大教堂、大飯店。紋飾上已經突破了彩畫固有的格式,把每種彩畫的精華部分經設計者的篩選,重新組合,成為新式彩畫,同時與其它藝術門類互相融合。從色彩上看,不但是在局部畫面上追求一種新的顏色,在總體上基本摒棄了純蘭、純綠、純紅等純顏色,大量選擇了中間顏色,淺蘭、淺綠、淺黃、淺灰。中國彩畫直到現在還有比較旺盛的生命力,還在發展。在新式彩畫上,采取了金銀對比的、既近似又有別的兩種金屬光澤,金屬效果互相匹配,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中國建築彩畫歷史悠久,有著與壁畫、雕塑不同的表現技法,它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豐富了我國的繪畫遺產,它受多方面藝術影響,是獨立的、風格奇異的中國固有的建築裝飾藝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