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崖遺址
日期:2016/12/14 12:43:4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城子崖遺址
城子崖遺址博物館
龍山文化的代表遺址和命名地,兼有岳石文化和周至漢代的遺存。位於濟南城東章丘市龍山鎮武原河畔被稱為"城子崖"的台地上。東西約430米,南北約530米,總面積20余萬平方米。台地現存范圍東西約200米,南北約350米,文化堆積厚約3米,為重點保護區。
1928年春,吳金鼎在山東考古調查時發現。1930年11月和次年10月,中央研究院與山東省政府聯合組成山東古跡研究會,先後兩次進行發掘,揭露面積15600平方米。上層為周至漢代幾個不同時期的遺存,下層是首次發現的一種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因陶器燒成溫度較高,胎質堅實,顏色較純正,與已知的以紅陶和彩陶為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有顯著的區別,被稱為"黑陶文化"。又因遺址與歷城縣龍山鎮(建國後區劃調整,龍山鎮劃歸章丘)毗鄰,遂正式以"龍山文化"命名。在發掘中,還發現了東西390米、南北450米、牆基厚約10米的城牆遺址。1989~199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4個月的勘探和試掘,發現了分屬於龍山文化時期、岳石文化時期和周代的3個城址。龍山文化城址,平面近方形,東南西三面城垣比較完整,北面城垣彎曲並向北外凸,城垣拐角呈弧形。城內東西寬約430米,南北最長約53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殘存的城牆深埋於地表以下2.5~5米,殘厚8~13米。城牆大部分挖有基槽,有的部位在溝濠塊土上夯築起牆。城牆夯土結構有兩種,一種用石塊夯築,一種用單棍夯築,反映出夯築技術的發展過程。城垣有的部位因晚期取土築城被局部破壞,四面牆基完整地保存於地下。城子崖龍山文化城址可能已超出單純防御動物侵害作用的范疇。岳石文化城址平面與龍山文化城址基本一致,城內面積約17萬平方米。東、南、西三面城垣都在龍山文化城垣以內夯築,北面則築在龍山文化城牆之上,也有早晚之分。城垣夯築規整,厚8~12米,夯土堅硬,采用成束棍夯築,夯窩密集清晰,使用夾板擋土的夯築技術已與商周時期無大區別。周代城垣築在岳石文化城垣的內側或疊壓其上,已殘存無幾。此次勘查還在遺址中找到了1931年發掘的4條探溝的坑位,並重新挖出了4號探溝。發掘者認為,當年確認的龍山文化的黑陶堆積,應是岳石文化堆積;龍山文化城址,應是岳石文化城址,即夏代城址。城子崖遺址是中國考古工作者發現和發掘的第一處原始社會遺址,在中國近代考古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對認識和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章丘市龍山鎮東,濟青公路北側,有一長方形高地,宛若城垣,名曰“城子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