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年前,人們在皖南石台縣的深山密林中,偶然發現了這條僅存7.5公裡長的神秘古道。這是一條從安徽的徽州通往江西的跨省古道,故名“徽州古道”,也是當時的“國道”,主要用以運送食鹽、茶葉和糧食等。據說它全程達200公裡,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徽道,在當年其地位應與清涼峰的徽杭古道相當。
古道以清一色的青石板鋪就,每塊石板長約1米,寬約半米,全部采用五彩石,色彩斑斓,石質堅硬。從青石板磨損的程度上看,古道上流走貨物又何止千百萬之數?古徽商稱雄商界300余年,贏得了“無徽不成鎮”的美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一代代徽商最初正是從這裡走出深山,創造了一個時代的神話。
當年也許天沒亮時,年輕人結伴就要遠行了。推開吱呀作響的厚重木門,踏上了這段山道。身後有人在油燈下嘤嘤地哭起來,不遠處傳來狗吠。年輕人知道父母的目光追隨在身後,但他們沒有再回頭,一直往前走著,就這樣走出了皖南的深山老林。故鄉已被拋在身後,而眼前的茫茫山道,極可能就是人生的不歸路。此時,他們耳邊聽到的似乎是依稀傳來的民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偶爾,這些成功或不那麼成功的徽商回頭看時,他們生命的全部風景,都在徽州古道的坐標系中展開:歲月是條縱向坐標,而金錢、物質、名譽、聲望等訴諸感知的身外之物,則構成了橫向坐標。人生拼搏的每一種體驗、每一種嘗試,都是其中一個個的相交點,豐富而復雜的生命歷程雖然極易被時間的潮水淹沒,但生命的密碼卻被這古道保留下來,以至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