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懷聖寺

懷聖寺

日期:2016/12/14 12:49:2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懷聖寺大殿

懷聖寺大殿室內場景

懷聖寺中的光塔已經屹立千年


    大事記

    唐朝設市舶使始置“蕃坊


    唐高宗顯慶六年(661年),創設市舶使於廣州,總管海路邦交外貿,派專官充任。市舶使的職責主要是:向前來貿易的船舶征收關稅,代表宮廷采購舶來品,管理商人向皇帝進貢的物品,對市舶貿易進行監督和管理。

    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在廣州城西設置供外國人(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僑居的社區——“蕃坊”,並設“蕃坊司”和蕃長進行管理。史載當時有外國僑民12萬~20萬人。到宋代,在“蕃坊”內還設有“蕃市”和“蕃學”。“蕃市”供僑居的外商交易。“蕃學”是應蕃人要求,由地方政府興辦的學校,諸蕃子弟均可入學,學習中國文化。

    尋訪手記

    廣州的奇跡


    懷聖寺的悠久和古樸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個不大的地方,竟然集中了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歷史遺跡。尤其是光塔,簡直就是個奇跡。從唐朝至今,經歷了多少戰亂紛爭、火災水患、城市變遷,卻保存完好。試問廣州城內還有多少保存完好的唐朝古建築?而且它並非像某些古跡能保存下來是因為處於人煙罕至的荒山僻野,從一開始,它就處於人群熙攘、貿易頻繁的鬧市中。一千三百多年的存在,它見證的何止是海上絲綢之路商船往來的興衰?所以,在采訪中,有人說它是廣州城市變遷的“活化石”;有人稱它為“國寶”;廣州市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易卜拉欣·保延忠在說到它時更是用了唐朝“真身”這樣兩個充滿宗教意味的字眼,珍惜和愛護之情溢於言表。

    到現在,光塔又出現了有驚無大險的情況——塔身西斜,再次引來眾多的關注,而如何修復的方案也在積極地商討和落實中。從目前的方案看,這次的修復將不僅是為其療傷還將為其添色——塔下一個類似北京路這樣的千年古道正在考古專家們的期待中。

    同樣,懷聖寺頭門門額上那塊阿拉伯文碑所記載的“中國第一座清真寺”的字句也讓我有點震驚。雖然關於懷聖寺到底是唐朝建還是宋朝建歷史上曾經產生過爭議,但懷聖寺肯定夠資格說是中國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所以,越多地了解懷聖寺和光塔,就越能排斥“廣州無文化”這樣的論調,它們是廣州歷史文化兼容並蓄的力證。

    前世之歷史

    “中國第一座清真寺”

    穆罕默德的大弟子艾比·宛葛素建懷聖寺

    懷聖寺及光塔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遺址。早在隋唐時期,就有大食、波斯人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不遠萬裡來到廣州,一度形成繁華的中外貿易區。唐玄宗時,兩度下诏禁止互市,封鎖交通,斷絕與西域的經濟往來,陸上絲綢之路受到限制。於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往來變得頻繁起來,阿拉伯、波斯商人由海路前來,聚集在廣州與中國商人交易貨物,廣州成為唐朝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來自波斯灣的商船不計其數,蕃商多達數十萬,其中許多大食和波斯商人常住廣州。隨著貿易往來,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公元622年—628年之間,穆罕默德的大弟子艾比·宛葛素奉穆聖之命來華傳教,在穆斯林聚集之地建了這座懷聖寺,所謂“懷聖”,是為懷念聖人穆罕默德,故取名。而艾比·宛葛素歸真後,葬在了廣州,墓地在現在越秀公園對面的先賢古墓。



    建懷聖寺又建光塔,據說有兩個功用:一是用作宣禮塔。寺內要聚禮祈禱時,選弟子中高音聲美者,登於塔頂,按照喚禮詞呼喚,以讓寺周圍甚至船上的穆斯林都能聽見;二是做導航的燈塔。唐時的懷聖寺建在城西,瀕臨珠江,不遠萬裡來到中國的阿拉伯船,遠遠就能眺望到聳立於城中高處的光塔,如見到東方航路的終點,由此有了方向和目標感。歷史上,懷聖寺在元代因被火災光顧而損毀,僅有光塔躲過火災,在千百年的風雨洗禮及歷史戰亂中依然保存基本完整至今。廣州歷朝歷代文獻中關於這一古塔的記載不少,如被後代引用較多的岳飛之孫南宋岳珂《桯史》中就有這樣的描述:“式度不比它塔,環以甓(即“磚”)”、“外圓而加灰飾,望之如銀筆”、“拾級以上,由其中而圜轉焉,如螺旋,外不復見”、“絕頂有金雞甚巨,以代相輪”。

    今生之遺址

    風采依然,虔誠依舊

    光塔主塔仍是唐代“真身”

    懷聖寺臨街的頭門並不大,可如果懂阿拉伯文,就會發現門上那塊碑記載的事實非常了得。這塊據說是清朝時立下的碑上用阿拉伯文寫著這樣一些字句:“這是中國第一座清真寺,是先賢宛葛素來中國傳教時所建的”。

    在二門的牆壁上清楚地寫著進出懷聖寺所要遵守的穿戴整齊等規定。再往裡進入三門,門額書寫“教崇西域”匾,是清光緒帝所賜,上蓋皇帝之寶御印,四字據說出自慈禧之手,意思是伊斯蘭教是從西方傳播而來的。過了這三道門,就是看月樓,看月樓在伊斯蘭教用於望月以確定封齋與開齋時辰之用。現在的看月樓還保留著明代重修時的紅砂巖遺跡及清朝康熙時的屋頂,繁復的四層插拱結構及經文都可以看出當時建造時的講究與莊重。

    看月樓連著木結構的回廊,圍出一個古樸的小庭院,小庭院內有不少古樹,龍眼樹鳳眼樹,還有雞蛋花樹。過了小庭院就來到大殿,它與三道門、看月樓及其後的藏經閣位於懷聖寺的主軸線上。大殿是穆斯林進行禮拜祈禱的地方。闊大的禮拜殿剛裝飾一新。記者去時,正逢每周五下午都會舉行的“主麻”小聚禮,雖然聚禮下午一點半才開始,但在上午11點多時,虔誠的穆斯林已經陸續來到寺中。據考證,大殿台基是明代的遺物,大殿圍欄上至今還能看到元朝時代普遍使用的“鴨屎石”圖案。雖是伊斯蘭教建築,但融入中國傳統建築的裝飾,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質由此可見一斑。

    一路看來,這座面積不大(3000多平方米)的懷聖寺可謂古跡遍布,而尤其難得的是位於寺西南角的光塔了。其主塔仍是唐代真身。經過回廊的一個圓形門,來到一小片花圃,高達36.3米的光塔近在眼前。36.3米在現在也許不算什麼高大的建築,但在唐朝,它算是廣州城的制高點之一。塔身呈圓筒狀,向上收分,分主塔與小塔兩個部分。外牆白色沒有任何的裝飾,有說法認為這也是此塔叫光塔的原因之一。今天光塔仍保留了古時的大致模樣,但塔身已經向西傾斜,小塔上的金雞不見了,據說在雷擊中被損毀的。走近一些,發現光塔竟然是建在地面下,塔有圍欄護著,有樓梯通到近2米的地面下,下樓梯才能找到兩扇塔門。為防雨水都積在塔底而沒法排出,在離地面兩米的高處搭了圈小雨篷防水。

    尋訪之路

    保存在地名中的蕃坊

    蕃坊曾是在廣州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集地

    從海上絲綢之路來到廣州的阿拉伯商人聚集一地,稱為“蕃坊”,並設有禮拜寺和墓地。到唐末,廣州蕃坊發展成為獨立的穆斯林社區。對外商貿,幾乎被穆斯林商人所控制,據一些資料記載,當時居住在蕃坊內的穆斯林達十余萬之多。據已故廣州市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馬逢達先生研究,唐宋“蕃坊”呈長方形,以今天的光塔路懷聖寺為中心,南達當時的珠江之濱(即現在的惠福西路),北到今中山六路,東以米市路朝天路為界,西至今天的人民路。

    從懷聖寺出來到光塔路。光塔路原名大食巷,是當時大食(今阿拉伯地區)人聚集之地。懷聖寺對面的小巷叫仙鄰巷,“仙鄰”是阿拉伯語“中國”的音譯,巷口有間清真食品店,小巷安靜卻也沒有太多陽光,幾百米走到巷子盡頭連著惠福西路,當年惠福西路是古珠江河道所在。在惠福西路上往東走幾分鐘就見到甜水巷,“甜水”即阿拉伯語“中國山岡之意”,原來古時這裡確有山岡的,甜水巷東側有坡山巷地名及坡山古渡遺址可以作證,而坡山古渡遺址記者在光塔路上的公車站地圖上還都能找到,可惜的是它們都只存在地圖上了,現實中已經消失了。

    從人群熙攘、街坊小生意眾多的甜水巷出來,轉到街對面瑪瑙巷,一聽街名就知道以波斯人經營的珍珠瑪瑙得名,這條算是比較寬闊的小巷還保存著瑪瑙一巷到五巷的小橫巷名,走到瑪瑙巷盡頭到中山六路,向西轉到擢甲巷,“擢甲”即阿拉伯語“小巷”之意。走出擢甲巷即轉入海珠中路,其南段原來叫“鮮洋”街,即阿拉伯語“送別”之意,鮮洋街當時也緊鄰古珠江,唐朝曾要求廣東地方官府對離港回國的外國商人一律舉行宴會餞行,可以想象當時是在此處餞行,送船只踏上漫漫海上絲綢之路的回程。從鮮洋街經惠福西路進入了詩書路,“詩書”被認為是“獅子”的諧譯,獅子國即現在的斯裡蘭卡。詩書路口西側有人民路上的高架橋通入,高架橋兩側現如今都是民居,那片地圖上保留著的蓬萊北的地名如今找不到了。因附近並無小島,此蓬萊北並非“蓬萊仙島”之意,而是伊斯蘭教做禮拜之前的喚禮詞中“真主至大”的音譯。

    專家論道

    2002年,光塔的傾斜曾引起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