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留古鎮的“痕跡”?
日期:2016/12/14 13:29:0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牛年春節前,嘉定區嘉定鎮和南匯區新場鎮被評為2008年中國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前者以人文遺跡多取勝,後者以古樸自然見長。
嘉定鎮 保護古建築和文物
從“中國第一高速公路”滬嘉高速下來,筆直朝前開,上橋,下面就是保存完好的嘉定古鎮環城護城河。這是上海唯一、全國罕見的至今發揮功能的一條古河。古鎮中心南北向的橫瀝河與東西向的練祁河呈“十”字交叉,護城河是個“環”,3條河形成了江南古鎮中特有的“十字加環”水系。古鎮的城牆始建於宋代,明代擴大了城垣,至今還保留有西門、南門部分城牆,以及相鄰的南水關、西水關等。
州橋和老街修舊如舊
嘉定鎮上,州橋和西門是兩塊風水寶地,1995年被列入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州橋和西門大街修舊如舊,於今看來,已自成規模。另外,西門大街猶在。所幸的是,2002年4月,市規劃局曾發出一文:西門老街改造必須經過市有關部門同意。毋庸諱言,當時曾有兩種意見,一方面,是呼吁要保護老街;另一方面,是要改善西大街居民的居住條件。也許,誰都沒有錯,因為,各有各的理由。那是一場意識有點超前和實際需要解決的爭論,出發點或許都是好的。所幸的是,西大街終於等到了全面保護的今天。
早在春秋戰國之前,長江口生成古海岸,練祁河畔(現西門老街一帶)已有人類活動,至梁天監年間(502-519)形成聚落。唐代嘉定古鎮因練祁河得名,稱練祁市。南宋嘉定十年設縣治,依年號命名嘉定至今。
矗立州橋老街中心的法華塔始建於宋代,成了古鎮的地標。“六裡彈硌路”組成的12條老街和12條巷弄,彼此交織又相互貫通。
名人故居將陸續修繕
嘉定鎮水系發達,穿梭於城中宅邊。與此相關,河流多、橋也多,人們隨意走到哪裡,都要跨橋而過,這種情調在城市裡已不多見。特別是古鎮還有遺存的環城護城河,上世紀90年代又發現並保存下來的一段古城牆,給嘉定鎮增色不少,平添了許多靈氣。
嘉定鎮黨工委書記甘建粱表示:對於遺存下來的歷史文物,我們堅決保護,合理利用,有序開發。在西大街的老教堂,鎮裡也是采取修舊如舊的辦法,還有一些名人故居今年也將陸續得到修繕。州橋保護性修繕工作業已完成,西大街的改造將力求恢復解放初期的風貌,以此為契機和起點,加大對古建築和歷史文物的保護力度。
嘉定鎮名家學者輩出
在一個大雜院裡,牆面斑駁陸離,門楣石灰塗刷,這就是西溪草堂。從上面往下看,西溪草堂的全景規模宏大。
歷史上,嘉定鎮名家學者輩出。宋至清代,出了192名進士。其中嘉定鎮籍的龔氏一族有13名進士,如今的秋霞圃便是龔氏的私家花園。還有南錢(大昕)北紀(曉岚)之稱的清代著名學者、“清代考史第一人”錢大昕,著有《廿二史考異》《潛研堂文集》等巨著,也留下了“潛研堂”舊居。
被評為歷史文化名鎮,嘉定鎮沒有炫耀之意,只是想借此機會爭取更多人的關注,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由此,我們想到:嘉定鎮屬於整個上海市。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期間,嘉定區要參與和承擔許多義務,那麼,拿什麼來接待遠方來客呢?向外國朋友展示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應是題中之義。
新場鎮 民間記憶正在恢復
走進古鎮旅游開發公司的會客室,懸掛在牆上的一幅新場古鎮圖引人注目,這是南匯新場鎮人、浙江畫家王祖德先生根據兒時記憶畫出來的。
從小和王祖德一起長大的原南匯區文化館副館長談敬德指著牆上的畫一一解說:包家橋東面是肇南小學,我們那時每天都要走過四次。凡是從奉賢來新場的,都要從南面過,南有中華樓,北有第一茶樓。
畫中古建築依然可尋
包家橋兩岸,畫中古建築依然可尋。第一茶樓仍坐落在洪福橋頭。當年興盛時,兩岸酒肆、飯店、茶樓、書樓林立。一條長廊,雨天不用打傘,可以走到盡頭。這是當年的民生工程,它不僅給行人以方便,更是給了彈棉花的人以庇護。
兩岸的石駁岸,至今存有供漕運的船只靠岸的系纜處。到了春夏秋季,水運發達,木行、竹行的生意興隆,賣梨膏糖的隨處可見,說書的有27家。還有一奇,不經解釋人不知,那就是新場的古橋沒有欄桿,緣何?談敬德說,過去拉纖的人胸前有一塊纖板,過橋時要把纖板摔過橋去,欄桿高了就不方便。此外,牛看見高欄桿不肯走,它以為又要進牛棚了。
4條河道形成“井”字
以前橋下有四時春飯店和井上樓飯店。那時沒有冰箱,食物靠井水保鮮。如今飯店已不在了,但是古井猶存。
4條河道把老鎮區劃為“井”字形格局,河道兩側現存三井以上的第宅廳堂有30多處,古民居近百處,從明清到民國時期的遺存隨處可見。
鎮上有名望的大戶人家所留下的第宅廳堂近20處。這些廳宅倚街而立、傍河而生,青磚、黛瓦、觀音兜、馬頭牆盡顯明朗清秀又不失質樸。同時,散見於各大民居內的六七十座磚雕儀門,做工之精、數量之豐,被建築師們稱為“儀門博物館”。
新場,遠望近睹,極具氣勢,凸顯“江南人家盡枕河”的風貌。鎮區外圍阡陌縱橫,水網密集,桃林與耕田、杉林和舟楫,把一個恬靜自在的新場烘托得如詩如畫。
近代上海城鎮的縮影
新場,是供有閒適之心的人慢慢品味的。
與嘉定鎮不同,新場鎮曾在2000年制定了拆掉重建的城鎮規劃,當時因缺乏資金而延宕。如今,新場有了“恢復民間記憶”的構想。新場,距今1300多年前,大約在唐代的中、後期才逐漸形成陸地。先民在海灘埋下了石樁,狀似石筍,南宋建炎年間此地建鎮,石筍裡由此得名。
新場有許多難得之處,正如阮儀三教授所稱贊的:“新場古鎮是體現古代上海成陸與發展的重要載體,近代上海傳統城鎮演變的縮影,老浦東原住民生活的真實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