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瓷始於唐代,興於宋,毀於元。1972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以陳文增、蔺占獻、和煥等為代表的“定瓷人”,挑起了恢復定瓷的重擔。1984年,陳文增的手刻荷花梅瓶得到香港各大媒體的高度贊揚,被譽為“消失了800年的定瓷重返人間”;1992年,曲陽定瓷有限公司成立以來,始終致力於定瓷藝術的挖掘與創新,傳承與發展;2008年定瓷燒制藝術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定瓷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文增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6月16日,曲陽定瓷文化產業園在國家的關懷下奠基。根植於我省的定窯瓷器,以其獨有的文化藝術符號,從古代走來,不斷向更高的藝術層面探索。
■定窯瓷器市場定位
定窯器,目前存世量還相對比較豐厚,因此,在同類器物中,它的市場價位還比不上汝窯和官窯。曾有一件與深藏博物館中的定窯徑瓶相似的作品,早年流失海外,由一個私人收藏家收藏,2003年在倫敦拍賣,成交價229600英鎊,這在定窯器物中價位算是比較高的了。從拍賣價格來看,國內外價格相差很大。在境外,上乘的定窯刻花碗、盤,其成交價達到8萬英鎊以上的並不鮮見,而在國內同類器物的成交價一般只有其八分之一至十分之一。一件定窯白地牡丹紋梅瓶,海外拍賣估價600萬-800萬港幣。1998年香港拍賣了一個直徑20厘米的定窯刻蓮花紋葵口盤,估價38-42萬,成交價548000港幣。而相似的定窯盤,在國內最多也就幾萬元。金代定窯器物的上品與宋定窯價格大體相當。而普通品相的價差較大。目前,由於我國某些規定的限制,國內藏家手中的定窯精品還不能通過拍賣途徑面世。各大拍賣公司很少上拍宋-金時期的定窯器物,此類上拍精品大多來自海外回流。
■古代定窯燒制技術
說到古代定窯的燒制技術,劉金介紹說,宋以前陶瓷均為仰燒,因為定窯器皿造型多以盤、碗為主,仰燒極易變形並占據空間。北宋中期定窯發明了覆燒工藝,“覆燒”顧名思義是倒過來燒的意思,為防止粘連,器物口部不施釉而露胎,稱為“芒口”。覆燒工藝的出現不但提高了成品率,也提高了窯的容量,從而大量節約了人力、物力資源,這種工藝一經出現,邊被中國南北很多窯口所效仿,一時間風靡全國。覆燒工藝的發明,是定窯燒造期間技術性的突破,也是歷史性的技術貢獻。
■古代定窯裝飾手法
在裝飾藝術上,定窯繼承了中國的白瓷鼻祖邢窯的白瓷特點,繼承並發展發明了在坯體上直接裝飾的裝飾技藝:刻花、印花、剔花等。裝飾紋飾更是多種多樣:菊紋、牡丹、魚、龍、鳳、人物,其裝飾工藝精細,印花構圖規整,工整流暢,線條密而不雜;刻花線條清新完美、飄逸干練,再加上定瓷堅密細膩的坯胎、柔潤靈動的釉色更顯高貴典雅之氣。據記載,四川的彭縣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等都受定窯的影響。
■古代定窯原料特征
定窯是精細陶瓷,以生產白瓷為主,白瓷的生產在陶瓷史上是一個飛躍。必須經過精選胎土,嚴格控制胎釉的含鐵量,從而克服氧化鐵的呈色干擾,方能燒成。初此,定窯還可以燒制黑定、紫定、紅定,以及兔毫、油滴等。
定窯的色定產品傳世非常少,就連古瓷片也難找到,因此不像白定那樣被廣大收藏者所認知。提到黑定以及兔毫、油滴,大家首先會想到那是建窯的產品,其實兩者相差甚遠。建窯燒成氣氛是還原焰,而定窯則是氧化焰;再者,建窯胎土富含高鐵成分,含砂量較多,胎體厚重,胎質粗糙而堅硬,產品分為黑、紫黑、灰黑或紅褐色。而大多的兔毫、油滴等釉類盞一般胎體含砂量多,為粗砂胎,其胎色也特別黑。而定窯的坯胎不管是白定還是色定都是白胎,胎體較薄且相當精細、致密。這幾點最基本的元素都有根本的區別,再加上燒成曲線及南北方氣候、環境等各時令的影響,可見定窯之色定比建窯珍貴得多。定窯立足於黑釉中求取變化,其單色釉千姿百態的自然窯變結晶釉所煥發出的神奇異彩,令人歎為觀止。
■當代定窯收藏要點
當代定窯在收藏方面,應具有“原創性”和“考證性”,而離我們不遠的“定瓷人”做到了這些。“原創性”是每個作者獨特的設計風格。收藏者不惜重金收藏當代定窯大師的作品,說明大師作品的藝術和文化含金量很高。每個人都有獨立思維及對世界的認知,大師創作作品也是如此。任何一件作品出爐都具有獨特的社會環境及古典文化的溶入,而不是與古定窯相同,因為每一件作品不管是造型和裝飾,都是作者表達內心對藝術文化思維的一種特殊語言。
“考證性”是收藏品最大的特征。其考證是多方面的,如這件作品出自哪一個時期,那位作者的作品,市場上的流通量等。當代定瓷作品就是由稱號的大師來親自設計並制作,手工落款,限量。這件藏品的名稱、規格、藝術特點、等級、分編年號及總編號一應俱全,最後由作者親自簽名蓋章。除此之外,還要有收藏時間和收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