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抬頭仍可見楊家祠的瓦面屋頂。

楊家祠內,在這裡住的人架起幾條竹竿,上面晾著衣服

近日,稱廣州早期中共黨組織活動的舊址楊家祠除了牆上掛著一張文物單位的牌匾外,年久失修殘破不堪,祠堂早已面目全非。日前記者陪同老專家前往實地采訪,發現楊家祠內亂搭建、改建嚴重,如果不仔細觀察都辨認不出祠堂的輪廓。老專家呼吁有關方面給予關注,讓楊家祠盡快恢復原貌。
今年已經85歲高齡的謝燕章,退休前是廣東歷史革命博物館的一名黨史研究專家。
產生華南第一位
馬克思主義宣傳者
近日,住在越華路54號的謝燕章老師致電記者稱,由於腿腳不方便,這幾年她已經很少外出,但心裡卻一直記掛著與她的住所同在一條街的楊家祠。“上世紀50年代後期,我調入廣東歷史革命博物館工作,組織交代了我做幾項課題的研究,楊家祠的來由便是其中之一,由於中間又經歷了“文化大革命”,足足跨越了30年左右,在走訪了多名革命前輩及其後人,才將課題完成。”
謝燕章說,楊家祠之所以如此值得紀念,除了因為它是宋代楊家將後裔遷至嶺南後在廣州所建的楊氏子弟到省城考取科舉的書房和試館外,更為重要的是,華南第一位馬克思主義宣傳者楊匏安就是從這裡產生,而且在楊匏安入黨後,他的住所楊家祠就成了黨的活動據點,黨早期的許多會議都是在楊家祠召開,而食宿則由楊匏安提供,中共早期許多黨內的重要人物都在楊家祠留下過活動的記載。“可是楊家祠如今不僅甚少被關注,祠堂的前後左右的空地已經全部被樓房包圍,更讓人心痛的是,祠堂被某些單位用來安置職工住宿所用,裡面已經不復原貌。”
曾為職工安置宿捨
有人一住就十幾年 謝燕章所說的楊家祠就坐落在越華路116號省輕工業廳大院內。昨日記者陪同謝老師走進大院,就在離大院門口不遠的一條小巷子裡找到了楊家祠。要不是牆壁上掛著一“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楊家祠”牌匾以及牌匾上一段簡介,很難讓人相信這就是早期廣東中共革命活動的舊址之一。
在謝燕章的指引下,記者抬頭望向屋頂,找到了祠堂的瓦面屋頂,然後從門口緊鎖的大鐵門向裡望去,才找到祠堂原來的大門所在,“你看,那裡是大門兩邊的石柱,當年的趟栊門早不見了,整個祠堂被加建搭建,面目全非。”
謝燕章在鐵門外呼喊了好一會兒,一對夫婦帶著一小男孩從祠堂的屋子裡走了出來。大叔稱他姓梅,以前是原省機械廳的司機,當年結婚晚沒趕上分房,單位解散後,他們夫婦便被安置到楊家祠住,一住就是十幾年。梅先生打開鐵門,引領我們入內,“祠堂大門加建的這座小屋是廚房,我們搬進來前就已經有了,我們就住在祠堂的西邊廂,16平方米的房子,隔成兩屋,上面閣樓睡覺,下面是會客廳,每月向單位交200多元的租金。這些年申請廉租房不成功,有好地方住,誰想住這裡呢?”
記者看到,除了梅先生所住的西邊廂外,在祠堂的中間還直接搭建了一座磚房,“以前祠堂內就我們一家人住,這幾年單位在裡面加建了房子後,就將保安安排到這裡住。”抬頭向上望,還是可以看到祠堂的大梁與瓦面屋頂,梅說下雨的時候會漏水。
在祠堂的東廂,有一條被木板封住的木樓梯,樓梯通上去的二樓一座木閣樓,據謝燕章說這是當年楊匏安的住所,雖然沒有被占用,但為了省事有關單位干脆將其封住。
專家呼喚文物保護待遇
成為愛國主義教育陣地
“就算不說楊家祠輝煌的革命歷史,單從它是一座祠堂而言,楊家祠都沒有享受到文物保護單位應有的待遇。”謝燕章說。
在楊家祠外牆上掛著的牌匾上有這樣一段文字簡介:“楊家祠又名"泗儒書室",原為香山縣南屏北山楊氏家庭在廣州設立的宗族祠,也是楊氏子弟在廣州讀書的寓所。1918年,楊匏安舉家遷至廣州,住進楊家祠,開始宣傳唯物論和社會主義理論。1921年,楊匏安加入中國共產黨,楊家祠成為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活動場所。”牌匾是2010年由廣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所立。
謝燕章呼吁,廣州作為中國近代革命策源地,楊家祠是一處重要的見證地,應該讓其恢復原貌,成為愛國主義教育陣地之一,給予它應有的文物保護待遇。
楊家祠的歷史:
“訓練班”培養基層宣傳干部
上世紀20年代,廣州共產黨小組成立後,楊家祠辦起了“注音字母訓練班”,培養從事基層宣傳工作的干部。楊匏安、楊章甫、譚平山、譚植棠都當起了教員。雖然他們教的是注音字母,但注音的內容卻是進步的文章、書刊。他們還教唱《國際歌》,利用講課、唱歌來進行革命宣傳。因此,楊家祠開辦的注音字母訓練班,便形成了掩護共產黨組織活動的一面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