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和有座英風賓興祠
日期:2016/12/14 13:23:0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在雷州市北和鎮福康街三元宮旁,有一座建於乾隆年間的英風賓興祠,是雷州市鄉鎮唯一的一座賓興祠(雷州城區有徐邑賓興祠、遂邑賓興祠等)。隨著歲月的流逝和時代的變遷,漸漸被人們所遺忘。現在,許多人已經不知道,這座古祠原先究竟是什麼場所,在這座古祠裡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更不知道建於什麼朝代。帶著為了揭開舊它的身世之謎。近日,筆者走訪了居住在英風賓興祠旁的年逾八旬魏元秀校長並查閱了有關史書,終於掃清了蒙滿歷史厚厚的塵埃,清晰地將英風賓興祠的歷史真面目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北和鎮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鄉鎮,建於南宋末年,原址在北和營(即現在北樣村委會北和村一帶),到了清康熙元年(1662年)才遷往現在的北和圩。據《海康縣志》記載,清嘉慶十六年間(1811年),海康縣分為兩個隅(東北隅與西南隅),十個都,兩個鄉(延德鄉、延和鄉),下轄有白沙社、渡南社、調排社、黎郭社、調賢社、那山社、英風社等十九個社,舊時的北和就稱為英風社。
祠名“賓興”,源於《周禮》。《周禮》曰:“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後人將支持應試、入學、登科的機構稱作賓興。據《雷州府志》記載,英風賓興祠又稱英風社,建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英風社主要是供北和、烏石、覃斗、流沙等周邊地區賢人,在這裡集中議事以及為到雷州府考試的學子提供住宿的地方。據魏校長說,英風賓興祠在沒有遭到破壞時,三進兩廳,為磚木結構的清代建築,大門由兩條約有5米高的大石條支掌著,門樓大廳氣勢恢宏,石條上的雕刻極為精湛,大門口還放置著兩個巨大的石鼓,屋檐上畫龍雕鳳,有渭水訪賢,木蘭從軍、蘆衣順母、賣身葬父、懸梁刺股等賢孝與勵志的圖案,還有不少木雕屏風及二百多年以前的牌匾。可惜由於年代久遠,牆壁上的壁畫已經剝落不清,二百多年前的石鼓、牌匾、木雕屏風也早已不存在,只有正門樓以及連著門樓的兩層樓閣才是原來的古建築了。英風社每年設有春秋兩大祭,春祭於二月,秋祭於七月,舉行大祭時遠近的賢人達士都到這裡高談闊論,共商鄉府大事,同論勵志求學。到了光緒三十一年(即1905年),中國科舉制度廢除之後,就改正式為學堂,供周邊的一些有志求學的學子讀書,那個時候的英風賓興祠就稱為英風學堂,可以說這裡北和版圖上最早的學校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