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天津津門古文化街

天津津門古文化街

日期:2016/12/14 13:06:5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津門古文化街

津門古文化街

    天津古文化街位於老城東門外、海河三岔口地區,是天津的發祥地,也是天津衛最早的集民俗、宗教、文化、商貿為一體的老街。

    走進古文化街,紅燈高掛,古色古香的幌子迎風輕舞,“楊柳青”、“泥人張”、“崩豆張”的匾額诠釋著這條街,很天津很懷舊。徜徉在那時光流轉的小巷,行走間,仿佛穿越歷史時間的長河。

    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

    這條街上有一座享譽幾百年的古廟,它原名“天妃宮”,後改稱“天後宮”。天津東臨渤海,背倚京城,自古就是舟車匯集的水陸交通樞紐。天後宮就是在漕運大發展的情況下,為庇佑漕運建立起的祭祀海神天後的廟宇。舊時古文化街所在地天後宮及宮南宮北大街,是天津民俗中心和商業中心。天後宮也是天津人逢年過節趕廟赴會的集聚地。這裡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會娛樂之場所。現已修復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後宮及宮南、宮北大街。天後宮俗稱“娘娘宮”,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參觀旅游項目。

    “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這樣的說法流傳至今。事實上,天後宮始建於元代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坐東朝西,是天津市區目前最古老的建築,它的建立確實早於天津設衛築城。天後在古時被人們稱為護航女神。傳說她是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經常駕船出海,搭救遇難的人,故被後人敬為女神。元時京城每年需北運大批糧食,先從海路運抵天津,然後再轉河運至京城。元政府為祈求航海安全,便將護航女神崇為天妃,並在沿海城鎮建起天後宮。隨著漕運的發展,從運河和渤海而來的各地商人促進了天津的繁榮,天後宮的規模逐步擴大。以天後宮為中心的天津城市也開始擴展。

    津門故裡,沽上藝苑

    古文化街北口的樓匾題有“沽上藝苑”4個嚴整清秀的隸書字,標志著這裡的街貌、店鋪、商品都帶有濃郁的文化傳承。

    漫步在古文化街,眼見彩幡高懸,青磚牆體古色古香,恍若隔世。商店的匾額楹聯特別精彩,那是數十位書法界名人的手筆;外檐的梁間,還有大量以古代民間傳說為題材的油漆彩畫。其構圖生動有典,形態逼真,使得古文化街絢麗無比,風采迷人。

    南口集珍閣檐下枋間畫的是《三國演義》,從最東一架梁枋畫的是“桃園三結義”,接下去依次是“虎牢關三英戰呂布”、“鳳儀亭呂布戲貂禅”、“三顧茅廬”、“當陽拒曹”、“甘露寺劉備招親”、“夜戰馬超”、“截江奪斗”等八幅,從西蜀角度著重刻畫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忠義、英勇故事。對面的梨園閣枋間也有畫八幅,畫的是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從北邊的一架梁枋起依次是“張生驚艷”、“張生普救寺借廂”、“牆角遙見”、“崔莺莺夜聽琴”、“張生跳牆”、“書齋相會”、“拷打紅娘”、“長亭送別”。

    此外,鄉景齋枋間有“化蝶”、“十八相送”;文運堂書店有“水漫金山”、“祭塔救母”;還有芸萃齋、印景軒、風來閣、石古齋的枋間畫的《紅樓夢》中的故事。

    古文化街無論建築風貌、店鋪裝修、匾額楹聯,經營商品都帶有濃郁的藝術氣息。漫步其間已足賞心悅目;而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碑帖、古籍、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天津風筝等專業店鋪更是叢聚該街。至於中西樂器、藝術陶瓷、裝潢小件也都有專店,買上一兩件,固是惬人心意的事,而流連一番,或許也可以受到熏陶、啟迪,攝取到一些營養吧。

    九河下梢,眾水所歸,造就了天津獨特的地理位置。當年地方漕運,鹽業興盛,成就了天津的繁榮商業。運河是文化的輸送帶,連接著南邊的江浙文化、閩粵文化和北邊的燕趙文化、齊魯文化,最終造就了天津獨特的地方文化。

    快板、河北梆子、相聲、民間手工藝、抖風葫蘆……這些獨特的民間藝術、民風、民俗讓天津充滿了文化韻味,和北京相比,天津的文化結構顯得更加平民化。天津人愛自己尋找樂子,市井文化中衍生的文化種類繁多。相聲界,馬三立老人的馬氏相聲風靡海外;曲藝表演中,令人稱奇的含燈梅花大鼓也只有天津人還在傳承。

    一說“逗你玩”,就讓人想到馬三立,一說馬三立,也自然而然讓人想到天津衛。到天津,進古文化街“名流茶館”聽段相聲才夠“哏”。

    “名流茶館”位於古文化街中央區風景街二樓,“名流茶館”四個字是馬三立親題。茶館門口散擺著貼著紅紙的演出告示牌,一般上午、下午有兩場相聲團的演出。20-40塊錢一張票,除了有位子聽相聲,還有自斟自飲的熱茶奉上。小劇場舞台只比觀眾席高幾個台階,酽茶味、橘子皮味和煙味在空中彌漫著,嗑瓜子聲、喝茶倒水聲和聊天聲不絕於耳。如果聽高興了,就花二三十元買個花籃送上去,請“角兒”再來上一段兒,體味一回聽老相聲的原汁原味。

    泥人張·楊柳青·十八街的大麻花

    這裡還有中國最早的官辦鹽務衙門、最早組建的金融管理機構官銀號以及天津最早的郵局,現在,“泥人張”、楊柳青畫社在此也都占有一席之地。

    “泥人張”店內商品繁多,除了“泥人張”產品外,還有風筝、真絲手繪、宜興紫砂壺等。名聲顯赫的“楊柳青”在文化街上也設有專店,店門前那巨大的彩幡,色彩缤紛奪目,教人看一眼就不能忘記。

    我國年畫最為著名的產地有4處,即天津的楊柳青、山東濰坊的楊家埠、江蘇蘇州的桃花塢、四川的綿竹,其中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其他的我沒有多少印象,倒是連年有余、五谷豐登、連生貴子、長命百歲……年畫中這些久違的名字讓楊柳青變得有顏色起來,不僅是桃紅的顏色、柳青的顏色,更是春聯的顏色、戲服的顏色,最是中國的顏色、民間的顏色。

    在天津古文化街,玩是必須的,但不是唯一的。天津是市民化的城市,而民以食為天。天津的小吃,除了十八街的麻花,還有崩豆張的崩豆、耳朵眼兒的炸糕……它們堪稱津門三絕。

    路邊就有小攤檔,賣的是“茶湯”,老板為了招攬生意,當街邊吆喝邊表演,一把龍嘴的大茶壺被耍得服服帖帖,上沖下配,一雙手拿四只碗滴水不漏。

    還有不少小攤子,賣的是糖葫蘆、烤紅薯、“糖堆”、甜品、糕餅……

    到過許多城市,也曾被北京王府井的貴氣、上海淮海路的小資所吸引,但是總找不到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在這條687米的街上,聽天津人說古道今,看泥人張的作品,咬著十八街的大麻花,體味著的是天津親切的民俗樂趣。

推薦閱讀:

義烏古月橋

梁林故居曾是最有名文化沙龍

鹹陽發現百萬平方米大型秦國貴族墓地

長城並非由磚頭造 遼寧就有“木長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