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東直門:北京的第一座城門?

東直門:北京的第一座城門?

日期:2016/12/14 13:21:3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東直門外護城河(1915年) 首都博物館 圖片

    東直門位於內城東垣北側,即今東直門立交橋西側。元稱“崇仁門”,因古代以東方屬“仁”,該門為大都城的正東方。

    明永樂年改“東直門”,取“直東方也,春也”,聯系原名崇仁,又結合東方為春。並於東直門外設春場。

    明正統元年(1436年)重建城樓、甕城、箭樓、閘樓。城樓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一層周匝出廊,二層挑出鉤欄平座。三滴水重檐歇山頂。(首都博物館)   

    北京最早修的哪座城門已不可考。傳說中,東直門是北京的第一座城門,所以又稱“樣樓”。今天蓋樓賣樓也都有樣板間,就這意思了。傳說就是傳說,甭管哪朝哪代,與治水有關必有大禹,與鋤暴安良有關必有關公;修城門屬建築行,必少不了魯班。這故事果然就是個魯班的故事,聽聽而已,當不得真。
   
    因為修得最早,時日一久,必最貧寒,這個倒有史料佐證。也不奇怪,最早的往往是最窮的。比如北京上世紀八十年代最早興建的現代化小區,今天成了貧寒百姓聚居地。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初到北京,東直門外確實一片荒涼,窮相畢露。那會兒學校組織參觀農展館,簡直就像今天說起要去密雲、平谷,思想上是要去郊外的概念。不過話說回來,那會兒城裡也富不到哪兒去,那是個普遍窮困的年代。
   
    不過早在那時,一片荒瘠中,未來幾十年富裕、發展的星星之火已經悄然埋伏——東直門外三裡屯一帶,一大片使館區,幢幢小樓低調而神秘,周邊環繞的綠樹成蔭的小街上,亞非拉的孩子遍地跑,很洋很開放。
   
    東直門外富起來,是從長城飯店的修建開始的。還記得剛進八十年代,有天被家長派去一個叫“長城飯店”的地方取東西,出東直門一直向東,荒野之中蓦地出現一大片燈火璀璨,一座豪華透頂的大樓孤零零地矗立,那陣勢,宛若海市蜃樓。從此開始明白,不只是小飯館叫飯店。
   
     1985年我高考,考場派在東直門中學,就在今日東直門立交橋的西南角。那幾日整個大腦被十幾年學的那點課本占得滿滿,完全顧不上留意周邊其他人事,以致如今路過那裡,還經常心生納悶:居然來過這裡?還是高考?
   
    世紀之交的幾年,東直門內外成了我最常駐足的地方。先是九十年代末,東直門外成了北京最富裕、最熱鬧、最時尚的地區之一。三裡屯那條小街上的民房,仿佛一夜之間全被改造成了酒吧,紅男綠女滿街坐著,無數文化娛樂的驚天大事,都在這條街上醞釀著,一股股暗流湧動,好不誘人。我因做出版工作,經常需與文化藝術界人士打交道,也整天被約到那條小街湊數。
   
    到了本世紀初,東直門內大街像是成心要COPY三裡屯的崛起,也是仿佛一夜之間,所有臨街的門臉房全被改造成了飯館,川魯粵口味一應俱全。有好事者緊跟時勢,順應民心,建議政府把這條街更名為“簋街”。簋者,盛放食物之器具也;簋街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飯館一條街,非常准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