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著名建築專家鄭孝燮曾經對山西祁縣喬家大院發出這樣的贊歎。喬家大院又名“在中堂”,是清代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大紅燈籠高高掛》《喬家大院》等影視劇的熱播,使這座美輪美奂的清代北方古民居聲名赫赫。
“囍”字院落布局
喬家大院是晉商巨賈喬致庸的故宅,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後又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多次增修、擴建。大院占地10642平方米,共有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雖跨越了兩個世紀,整個大院卻保持了清代建築風格的渾然天成,從高空俯視,院落布局俨然就是一個象征大吉大利的“囍”字。大院的大門坐西向東,為拱券式門洞,上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正中懸掛著山西巡撫受慈禧太後指示贈送的匾額“福種琅缳”。與大門相通的是一條長80米的筆直石鋪甬道,把6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據介紹,喬家大院這種嚴謹的結構,並非刻意設計,而是喬家幾代人建房造捨過程中無意間形成的巧合。
晉商是中國最早的商人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到明清兩代達到鼎盛,喬家正是當年晉商的傑出代表之一。喬家真正的發跡是從喬致庸的爺爺喬貴發開始。喬貴發從小父母雙亡,家中一貧如洗。清乾隆六年(1741年),喬貴發在祁縣賈令鎮認識了著名商號大盛魁的駝隊領班,便結伴“走西口”到內蒙古的薩拉齊廳,加入駝班。當時俗語有“世上三種沒奈何,打更、趕車、拉駱駝”,但喬貴發吃得了苦,拉了幾年駱駝,靠一點點積蓄開始做磨豆腐、生豆芽等小本生意,後發展到成立正規字號“廣盛公”(後改為“復字號”)。到清鹹豐、同治年間,喬家在包頭的買賣已由原來的“復盛公”增加到“復盛全”“復盛西”等19個鋪面,幾乎壟斷了整個包頭城的生意。
到喬家第三代喬致庸時,喬家的買賣已發展到一個巅峰,經營范圍遍及錢莊、糧店、絲綢、茶葉等各行各業。1881年,喬家開設了大德恆票號,時隔兩年又開設了大德通票號,總號設在祁縣,分號遍布全國各地,數量達200多處,總資本達到四千萬兩白銀,最終實現了喬致庸理想中的“匯通天下”。
喬家為人為商誠信,家法家規嚴謹,大院屏門扇上,至今刻有《朱子治家格言》。當年,為了家族能夠持續興旺,喬家特地明文規定六不准:不准納妾、不准虐僕、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賭博、不准酗酒。喬致庸一生雖娶妻六房,但其的幾房妻室,都是續弦,並非納妾。
珍寶多奇異
作為晉商的代表家族,喬家卻少有人做官。喬家供奉祖上和先賢的祠堂只有10平方米大小,只因當地風俗是家中出多大的官,便相應建造多大的祠堂。
但是喬家與官員乃至當時的朝廷交往卻不少。
庚子事變後,慈禧西逃,途經山西。喬家借此大展交結官吏之能事,使慈禧行營設在家族所辦大德通總號,又出借給朝廷40萬銀兩,以解清廷西逃財政拮據之急。此後,慈禧不談“還債”,卻讓山西巡撫丁寶铨將其口谕的“福種琅缳”匾賜給喬家。
犀牛望月鏡,是喬家的“鎮宅之寶”。犀牛望月鏡由三部分組成:上面是圓形鏡面,代表月亮;中間是祥雲;底座是一只犀牛。該鏡選用東南亞進口的鐵梨木精雕而成,配以毛光玻璃,造型獨特,堪稱稀世之珍品。
喬家大院的另一個珍寶是“萬人球”。該球實為一顆大型的球體鏡子,但與一般的球體鏡不同,該球全部由水銀玻璃所造,且照出的人均按比例縮小,一點兒都不變形。之所以稱作“萬人球”,是取“客廳裡站一萬個人都可以把每個人清晰地照進去”之意。
大院中的一對九龍燈,均以珍貴的烏木制成。該對燈高91厘米,重15.8斤,上有9條活動著的龍。龍分上下兩層排列,上4條,下4條,每4條組成一個“卐”字形。“卐”形每一轉折處用一軸相連,可使之靈活轉動。燈的頂端便是龍頭,上有蠟簽。如果把燈體內的主燈和龍頭上的燈一齊點燃,整個燈玲珑剔透,九條龍在雲煙缭繞的燭光中飄飄欲飛。該燈也是慈禧感念喬家之好,特地賞賜。資料顯示,至今,全球類似的宮燈,還沒有第三盞。
除去眾多奇珍異寶,喬家大院建築上的磚雕、木雕、石雕和彩繪等,也可謂珍稀。整個大院共有雕刻300余處,因此,喬家大院還被專家譽為“北方民居建築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