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福建南靖縣塔下村土樓群

福建南靖縣塔下村土樓群

日期:2016/12/14 13:14:0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閩西南的崇山峻嶺中,因有土樓存在,讓這片土地充滿了生活氣息。位於南靖縣的塔下村則尤其與眾不同,她不僅具有讓人過目不忘的單體建築,又有鱗次栉比的樓群景觀,更難得的是,一條恰似從天而降的溪水穿村而過,賦予了塔下村無與倫比的靈氣。

    塔下村距著名的“田螺坑”土樓群約10公裡,與後者依山而建的方式不同,這裡的土樓更多的是傍水鋪開。一條溪水貫穿全村,流經20多座形態各異的土樓,有傳統的圓形、方形土樓,也有前高後低的“圍裙樓”。

    客家土樓的最大特點是其“封閉性”,一座圓形或是方形的樓,一般只在正面開一道門,樓內住戶進出均要經過此門。樓中心一般是一個公共院落,建築內部則以臥室為主,環繞圍攏、向心而建。這種建築樣式體現了當地人的家族凝聚力,同時,也展示出明確的內外有別的社會關系網,讓土樓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保守、封閉的象征。

    但塔下村由於有了水的存在,獲得了頗為開放式的特征。雖然溪水如銀鏈一般把村子一分為二,卻為居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因為有水必然有橋,有橋就有了連接和溝通的場所,於是居民有了更多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入夜之後,家家土樓大門關閉,整個村子頓時安靜下來,只能聽見潺潺溪水和零散的狗吠。天明時分,又是清脆的溪水聲音將人喚醒。土樓大門一開,村子霎時有了人氣,婦女紛紛出門,在溪邊浣洗衣被,談笑聲此起彼伏。伴隨水中的土樓倒影,整個村莊宛如從古代穿越而來,悠閒、醇厚。

    塔下村的地標建築是張氏家廟“德遠堂”。明朝宣德年間,張氏的祖先定居塔下,奠定了延續至今的家族基業,為紀念祖先,張氏族人在明朝後期在村東修建起家廟,命名“德遠堂”。德遠堂背靠一座突起的草丘,草丘背後是風水林。家廟門前是一灣池塘,池塘外沿呈半圓形樹立著24座石旗桿,象征著張氏一族顯赫的家族史。

    石旗桿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築形式。若是族中有人取得了科舉功名,村中都會在家廟的半月池周圍豎立石質的旗桿以示慶祝。根據功名的級別高低和文武區別,旗桿的長度、底座的樣式和桿身的雕刻都有區分。如果一座家廟面前旗桿林立,就說明這一族的子弟才俊輩出,家族也彰顯榮耀。

    塔下村的石旗桿一共有24座,高度均在10米以上,一座座威風的旗桿顯示著張姓子弟的詩書傳家之風。根據《張氏族譜》記載,第一座石旗桿豎立於1772年,到解放前一共豎立了14座。自1978年以來又陸續豎立了10座。

    根據當地人介紹,石旗桿底座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柱身中段镌刻立桿的年代,旗桿主人的身份、輩序、姓名;頂端多有雕飾,若是旗桿主人做了文官,他的旗桿頂端便雕上“毛筆”,若是做了武官,便镌刻坐獅。旗桿主人的故事也豐富多彩,大部分旗桿是一人一桿,但也有兩人甚至三人同立一桿的。更傳奇的是,有一家祖孫三代一共立了5座旗桿。

    德遠堂的旗桿有團結族人、勉勵後輩的功能。最初的意義是激勵子弟用功讀書,考取功名。到了近年,豎立旗桿的資格也開始與時俱進,1978年的第15座旗桿便與功名無關,是一位海外族人為其百歲老母而立,也開了為女性立桿的先河。今年3月剛剛豎立的第24座旗桿則是為本族中一位旅居泰國的慈善家而立。

    德遠堂的大殿橫梁上镌刻著朱熹的警句:“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我想,正是因為塔下村的居民繼承了這種“詩書濟世、忠厚傳家”的精神,塔下村的建築才有了與眾不同的魅力。這種魅力是堅韌與堅持。擁有源源不斷的溪水、質樸醇厚的土樓、巍然高聳的石旗桿,塔下村因人文精神而形成獨一無二的建築景觀,又靠著這些堅韌不拔的建築傳遞著深厚的精神底蘊。

    這是建築與人最好的結晶。

    對於後輩,不只是故宮、頤和園等著名古建築具有價值,更廣泛地挖掘你身邊民居、城樓、宗教建築、陵墓等古建築中的千門之美、戶牖之藝、裝飾之道等更有意義。

推薦閱讀:

黔江古鎮第一大院“光順號”

中國瓦當

蔡氏古民居 美的殘缺

尋找古代建築空間的文化源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