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景帝劉啟(前188—前141年),孝文帝子,母窦皇後。公元前157年即皇帝位,時年32歲。在位16年(前156—前141年),後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崩於未央宮,葬陽陵。漢景帝陽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肖家村鄉東張家灣北,渭水與泾水會合處,西距漢高祖長陵約6公裡。是鹹陽原上西漢帝陵中最東邊的一座。因修陵時,該地屬弋陽縣,故名陽陵。
文帝、景帝兩代40年左右的時間,政治穩定,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歷來被譽為封建社會的盛世,有“文景之制”之稱。他在位期間,繼續實行“與民休息”政策,鼓勵農耕,發展生產。並采納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實行“削潘”,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加強中央集權,為西漢經濟發展和政權鞏固作出貢獻。
陽陵的陵冢為夯土築成,呈覆斗形。“山方百二十步,高十丈”(《三輔黃圖》)。今經實測,陵冢底部邊長為160米,頂部東西54米,南北55米,封土高31米,陵園每邊長4l0米,4面中央各辟一門,4門距帝陵封土均為110米。4個門的門道和門外的雙阙遺址今天還清晰可辨。門兩邊有配廊,以方磚鋪地,廊道外為卵石鋪設的散水。陵園垣牆正中均有夯土築成的條形門阙,除北邊門阙今已被削平外,東、西、南門阙遺址保存較好。東、西二門阙,底部東西20米,南北40米,高4.15米。南門阙底部東西20米,南北10米,高5米,東、西、南三門阙寬分別為18.5米、12.6米、14米。在東阙門中間原有1米多寬的河卵石路面,直達陵前。
陽陵東北450米處,有個高25米的墓冢,那就是景帝王皇後陵,王皇後為槐裡(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南)人,幼年喪父,隨母遷居長陵。初嫁金王孫為妻,生一女,後被景帝(當時為太子)納入宮中,生三女一男,立為夫人。景帝六年(公元前157年)封為皇後,立其子劉徹為太子。漢武帝劉徹即位,尊其為皇太後。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卒,合葬陽陵。王皇後陵與景帝陽陵形制相同,但規模略小,陵基邊長158米,頂部東西48米,南北45米,高26米。陵園亦呈方形,邊長320米,陵園四門阙遺址保存較好。
漢景帝與王皇後陵園,占地總面積達350畝,在陵園范圍內,分布大量繩紋板瓦、筒瓦、花紋磚和“與天無極”、”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瓦當,可見當年陵園內有許多豪華的建築。
漢景帝廟稱“德陽宮”,位於陽陵南約400米處。該地現存一建築遺址,東西長120米,南北寬約80米。遺址中心部分最高處,發現一石板,當地群眾稱為“羅盤石”,圓盤中心有“十”字形凹槽,經測定為正南北向,估計此物是宗廟祭祀的用物.
陽陵陪葬墓群分布在陵園之東,共34座(北面兩座),北起高莊,南至梁村,東達鹹陽原盡頭馬家灣,現存墓冢1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