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雕:亦商亦儒寫風流
日期:2016/12/14 13:12:0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古徽州地區文化鼎盛一時。生於斯長於斯的徽商「賈而好儒」、「亦商亦儒」,在中國商界稱雄明清數百年。當前,安徽正致力挖掘發揚徽商精神,再振徽商雄風。5月18日,安徽省主辦的國際徽商大會將在香港召開。屆時,海內外專家將在研討會上縱論徽商及其營商之道。
徽商又稱「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幫」,它是舊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團之總稱。明清時期,徽商達到鼎盛,出現了「無徽不成鎮」的盛況。作為中國商界中的一支勁旅,徽商曾活躍於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日本、東南亞、西亞甚至葡萄牙。其商業規模為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在中國商界稱雄數百年。
人數眾多勢力較大
據史載,明代王世貞說過:「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即是說,徽人從商,十居其七。到了明代,徽州商人已經形成一個人數眾多、勢力較大的商幫。清代前期,徽商達高峰,尤其是在兩淮鹽場,徽商的經濟實力幾乎位居諸鹽商之首。
東漢、西晉、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強宗大族的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使皖南徽州逐漸成了華夏名區,徽州文化正是對中原文化的包容集成。南宋以來,這裡更是文風昌盛,人文荟萃,成了「東南鄒魯」、「禮義之邦」。
樹立一代儒商形象
與其他商幫顯著不同的是,徽商「賈而好儒」,「賈儒結合」。作為一支重要的商幫,徽商商業資本之巨,活動范圍之廣,經商能力之強,從業人數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雄踞中國三百余年。
徽商的成功,除獨特的經營方式和較好的商業道德外,善於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作為一個整體文化素質較高的商幫,徽商大多自覺用儒學思想來規范自己的經營活動,講究義利之道和誠信商德。他們大多在致富後重視文化,捐資興學,刻書藏書,培養子弟讀書入仕。自明清以來,徽商創造了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成就,樹立了一代儒商的形象。
榮歸故裡修建豪宅
古徽州履福堂廳堂裡有一幅這樣的對聯:「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徽州人雖然重視文化教育,但人多地少的環境使徽州人選擇從商。經過幾年學校教育後,大多數徽州人就會外出學習經商。直到今天,徽州人家客廳條案上,還擺著東瓶西鏡,中間自鳴鐘,寄寓著家人對在外經商親人「永遠平平靜靜」的願望。賺取大量金銀的徽商,幾乎無一例外地將大量資本投入到自家宅院的建設中。西遞和宏村等古村落保存了完整的明清村落建築群樣式,濃縮了徽商鼎盛時期的歷史,成為建築史上的絕唱。
經商亦可謀功名
明清時期,社會意識普遍賤商,商賈居四民之末。但徽商沒有對傳統的價值觀采取簡單的否定態度,而是加以改造、變通、融合,使儒家文化為自己的商業發展服務。徽商借用儒家文化中的「功名」二字,認為經商和讀書一樣也是功名,同樣是人生的正途。新的價值觀鼓勵著徽商理直氣壯地去參與競爭,去爭取事業的成功。
徽商所創造的大量財富,成為徽州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明清兩朝的徽州館塾、齋捨、書院大多是由商人出資興建或重修的。尤其是講讀層次較高的書院,其規模和數量都大大超過往昔。徽商更重視培養子弟「業儒」。歙縣商人鮑柏庭有句話說:「富而教不可緩也,徒積資財何益乎」。明清兩朝,徽州出身的名儒名宦很多,如汪道昆、戴震、王茂蔭等人均是商人的後代。
徽學研究成地方顯學
另外,國內外學者注意對徽州問題的研究,始於20世紀30年代。進入1980年代後,以研究徽州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徽學」(或「徽州學」)概念廣為傳播。國內不少城市及美國、東南亞等國家都相繼成立專門的研究組織或機構。
1990年代後,徽州文化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徽學」被譽為與敦煌學、藏學比肩而立的中國三大地方顯學之一。
推薦閱讀:
徽雕四絕:三分精美 七分雅致
徽州古民居雕刻裝飾探幽
徽派雕刻——憶千年滄桑,探秘西遞牌樓
徽派雕刻——古老徽州明清建築中木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