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春樓
土樓是客家人遷徙的足跡憑證成為世遺的一部分,近日,平和有一座比“國保”繩武樓建築年代更早的袖珍方形土樓——芳春樓,引起人們的重視——“這座樓是我們新村村葉氏的發祥地,我們世世代代小心保護它。”土樓居民葉文星對記者說。
7月28日,記者來到平和縣蘆溪鎮新村村見到這座袖珍方形樓,這座土樓呈四方形,外觀保存基本完好。外牆下部牆裙由卵石砌築,上部三合土夯築,層層壘築,十分堅固。大門門框由四塊條石砌成,門框上有一塊長方形的石板,上面刻有“芳春樓”三個綠漆大字。“這幢樓是我們祖先乾隆時期葉氏十六世祖葉廷璧兩兄弟所建,我從小在這樓內長大,先人留下遺訓,要我們世代相傳,保護此樓。”
據葉文星介紹,這座袖珍樓始建於公元1765——1773年的清朝乾隆年間,建築精美。芳春樓長19.3米,寬17.3米,是當地葉氏族人世代引以為豪的方形家園。炎炎烈日下,走進土樓裡面卻十分涼快。環視土樓內部,這是一座二層樓閣式古民居,除了底部的卵石和樓體外,都是多為木質結構,窗格、板壁、雕梁等,都保存完好,古香古色。共有24個單間,每層有12個單間,和兩個共用的客廳。二樓有一個回廊,環繞著土樓內部。回廊每隔幾部就有一根柱子直通房梁,末端呈三級階梯狀,長短有致的支撐著屋檐,可見當時建築師對建築力學的完美應用。“據傳,當時這一代兵荒馬亂,匪患嚴重,而且當地其他姓氏的人較多,葉氏剛遷居此地不久,靠勤儉起家,攢下不少銀兩,為免遭欺凌,祖先葉廷璧兄弟倆合計,決定邀請客家建築師設計並建設方形土樓,為子孫後代修建一個安全的居住的場所。”
為建這座堅固的土樓,葉氏兄弟傾其所有,歷經八載,芳春樓最終建造完成。鼎盛時期,樓內居住葉氏族人將近80個人。如今,芳春樓裡的葉氏族人逐漸搬出去。由於長期無人居住,這座近300年的方形土樓日漸破敗。
葉文星介紹說,他們正在積極發動樓內原住民們行動起來,各方籌措資金,准備重新修繕這座袖珍樓,為後人留一筆文化遺產。“我們多次向相關部門反應,縣、鎮相關部門均有派人來看過,他們說,這座樓若能與繩武樓捆綁開發,將是不錯的選擇;當下,我們最希望能有相關專家下來評估一下,讓這座有歷史的精美土樓能得到更好的保護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