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口兩古村
日期:2016/12/14 12:55:1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圖為琉璃渠村燒制的天安門正吻
京西第一村——三家店
三家店村位於永定河出山口東側,是京西山區與京城相連接的樞紐。據記載,該村形成於唐代,故有“京西第一村”之稱。相傳其初名曰“出峽澗”,因此地為永定河山峽的出口,故名。
三家店村為門頭溝區龍泉鎮轄村,其位置優越,是永定河的一個渡口,如今有幾條鐵路、公路由此經過,使這裡成為古今京西交通的樞紐。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三家店村南瀕永定河,風光秀麗,水源豐富,灌溉便利。該村為西部山區通往京城的咽喉要道,交通方便。自清代以來,為妙峰山進香南道的起點,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妙峰山碧霞元君廟在京城西北八十余裡。……進香之路日辟日多,曰南道者,三家店也”。
在金頂妙峰山娘娘廟廟會的盛期,三家店迎送了眾多進香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在清末詩人愛新覺羅·寶廷的《西山紀游集》中,就有許多記述三家店風光的詩句,如《三家店》詩雲:
“孤村荒僻說三家,雨後憑高望眼賒。
萬樹擁雲吞落日,亂山挾水走平沙。
重重嶺色連天遠,曲曲河流抱店斜。
興到呼童沽薄酒,詩成沉醉樂無涯。”
又,《三家店即景》詩雲:
“一水帶殘陽,四山生白雲。
倚筇村口立,拂拂酒微醺。
古道聞人語,荒田下鳥群。
徘徊已昏暮,野草發芳芬。”
詩人熱愛三家店,在《游山詩草》中說:“我愛三家村,亂花開一處。入目無定色,交枝遮復露”。由此可知,清代的三家店山清水秀,樹木繁茂,鳥語花香。一派北國田園風光,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令人陶醉。
村中人文旅游資源豐富,現存有:白衣觀音庵、龍王廟、樹神廟、三官廟、馬王廟、關帝廟鐵錨寺、山西會館、二郎廟、天利煤廠等。據記載,白衣觀音庵建於唐代,清鹹豐年間重修,是該村最古老的寺廟。庵門上嵌有“白衣觀音庵”石額,庵內供奉白衣觀音菩薩。現存有《白衣觀音庵重修記》石碑,頗為珍貴。龍王廟,初名“龍興庵”,位於永定河畔,創建於明崇祯年間,清雍正、乾隆、鹹豐年間重修,改稱“龍王廟”。占地2400多平方米,為三合院形制,正殿3間,兩廂配殿各3間。門樓上嵌有“古剎龍王廟”琉璃槅,正殿神龛內供奉五尊龍王神像(其中有一尊為永定河神像),儀態端詳,肅穆威嚴,栩栩如生,是北京地區唯一僅存清代乾隆時期的龍王雕塑,彌足珍貴。殿內現存《龍王行雨圖》(又稱《龍王巡行圖》)壁畫,為清代民間廟宇壁畫中的佳作。院內有古槐一棵,樹干粗大,枝葉繁茂。已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關帝鐵錨寺,始建於明代,內供關帝像。據記載,清光緒年間,該廟曾是本村義和團“坎字團”的拳坊。後來,村民為祈禱平安,避免洪水泛濫成災,遂將鎮水大鐵錨搬進關帝廟,與關帝一起供奉,成為京西頗具特色的寺廟。山西會館位於中街南側,建於清代,正房6間,為勾連搭式,前為卷棚頂,後為硬山調大脊,屋頂覆蓋黃琉璃瓦,兩廂各3間,富麗堂皇,品位較高。
該村是明清以來京西煤炭的集散地,村內街道兩側,煤廠鱗次栉比,生意興隆。至清光緒年間,仍有煤廠30余家。現存天利煤廠位於中街,坐北朝南,是清道光年間山東青州府籍殷氏家族創辦的。院內有精致的磚雕門樓,其中以《漁樵耕讀圖》雕刻最為生動細致。西院為一組二進跨院,是煤廠雇工居住之地。天利煤廠規模較大,格局仍存,建築精美,是北京地區唯一僅存最為完整的清代煤廠遺跡,是三家店村煤炭業興盛發達的歷史見證,具有很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琉璃文化村——琉璃渠
琉璃渠村,曾稱琉璃局,為元、明、清三代燒制皇家宮廷建築專用琉璃制品的官窯所在地。
該村地理位置優越,背靠九龍山,面臨永定河,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砺山帶河,實為京西勝地。該村位於永定河總出山口的西側,與三家店村隔河相望。這裡又是古西山大道的進山口,為西山大道上的重要節點,也是清代以來妙峰山進香“正道”的進山之處。
據記載,該村燒制皇家宮殿建築琉璃,始於元代。《元史·百官志》載:“大都四窯場,秩從六品。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領匠夫三百余戶,營造素白琉璃磚瓦,隸少府監,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其屬三:……琉璃局,大使、副使各一員,中統四年(1263年)置”。由此可知,1263年,元朝廷在琉璃渠村設琉璃局,委派官員管理,負責燒制大都宮廷建築琉璃制品,至今已有740余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工部琉璃窯廠由京城遷至京西琉璃局,在此燒制紫禁城宮殿等皇家宮廷建築琉璃。該村琉璃磚瓦等產品曾經供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皇家宮殿建築之需,成為皇家建築的專用琉璃制品廠。
琉璃是皇家建築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象征之一,是宮廷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中國建築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琉璃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著名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曾說:“琉璃瓦顯然代表中國藝術的特征。”琉璃渠村是中國琉璃瓦和中國琉璃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它既是琉璃工藝和技術發展成熟的源泉之一,又是官式琉璃的創燒地,薪火相傳,延續700余年,已成為北京地區燒造時間最長的御窯廠。其產品已遠銷海外,有“中華國粹”之譽。
當我們走進這個古老的村落時,眼前展現的是一片光彩奪目的琉璃世界,有“琉璃之鄉”的大琉璃牌樓;硬山琉璃瓦頂的“三官閣過街樓”。琉璃文化廣場上擺滿了琳琅滿目的琉璃制品:有九龍壁、北京天安門正吻、南京閱江樓正吻、吉星高照壁等,令人目不暇接。在琉璃窯廠內,建有一座造型精美的九獅壁,由彩色琉璃制成的九只雄獅,威風凜然,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令人贊歎不已。在原明清皇宮御窯廠之側,於2006年7月建成了一座雄偉壯觀的“琉璃文化牆”,它全長107米,高3.7米,由基座、壁芯、額枋、檐口、坡瓦、龍脊、正吻7部分組成,使用琉璃7000余件套,采用7彩顏色合成。它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代表的秦漢文化和宋、元以後的龍文化,以及近現代的博古、松梅、動物等組建而成的藝術長卷。這座絢麗斑斓、舉世無雙的傑作,堪稱“中國第一琉璃文化牆”。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該村文物古跡較多,現存有:三官閣過街樓、關帝廟、萬緣同善茶棚、琉璃廠商宅院、古戲台、五道廟、老君堂、龍王廟、古民居等。過街樓創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供奉文昌等帝君,故亦稱三官閣。光緒、民國年間重修,1995年再次重修。它是琉璃渠村的標志性建築。1990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