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寧波阿育王寺

寧波阿育王寺

日期:2016/12/14 13:10:1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港城寧波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輸出和外來文化流入的門戶,佛教文化借此由東印度傳入明州。坐落於寧波市區以東16公裡太白山麓華頂峰下的阿育王寺,是中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也是我國禅宗名剎“中華五剎”之一,在“海上絲綢之路”的佛教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並因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真身捨利而聞名中外。

    人民網“行走新絲路”大型跨國全媒體報道采訪團,在金秋時節走進這座國內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

    在我國與東亞諸國的文化交流史上,佛教既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是文化傳播的一項重要內容。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劉恆武認為,寧波是天台、禅、律等諸宗之學問淵薮,也是中日韓三國佛教僧侶共同探究佛法、參研教理的熱門場域。

    阿育王寺建於東晉時期,整體基調莊嚴而古樸。與青瓦蓋頂的大雄寶殿相比,黃色琉璃瓦蓋頂的捨利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踏入捨利殿內,正中是高約七米的貼金石塔,原內置佛龛並佛陀捨利,塔後供釋迦牟尼臥像,長約四米。

    捨利殿是阿育王寺的建築核心。乾道四年,日本重源曾三次入宋,遍游以天台國清寺為首的浙東諸寺,於明州阿育王寺捨利殿的建造中學習了土木建築技術,並從日本運大批木材助建捨利殿。

    距今1700多年歷史的阿育王寺內還保存著一批唐宋以來的名人碑刻等珍貴文物。記者在捨利殿外看到四塊碑,阿育王寺印山方丈告訴記者,其中以宋朝的蘇轼書《明州阿育王山廣利寺宸奎閣碑》最為珍貴。由於原石佚失,目前現存於殿前平台上的碑文是以范欽所藏元代翻刻拓本為底本重刻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