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南京七橋甕

南京七橋甕

日期:2016/12/14 12:38:0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七橋甕

    七橋甕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紅花街道七橋村,是南京現存體量最大的古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明朝正統五年(1440年)建成,比重修的盧溝橋還要早4年,是中國唯一一個用“甕”而不是“橋”來命名的古橋。

    七橋甕是溝通南京城南郊秦淮河兩岸的要道,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橋西南為大校場(現為南京大校場機場),明代駐羽林左衛,清代也有駐軍。太平天國在七橋甕附近構築8座軍事堡壘,與清軍多次在此激戰。1911年辛亥革命時,江浙聯軍在這裡的南京之戰中大敗清軍。

    現存的七橋甕基本保持了明代原貌,橋墩、橋甕和獸頭等都是原物。橋長89.60米,淨寬13米,橋中部最高處高25米。正中的橋甕最大,跨12米,兩側刻“上方橋”,其余靠近河岸的橋甕依次縮小,橋兩頭的橋甕淨跨7米。橋甕部分用240塊條石以並列法砌成,每塊條石略帶弧度,長1.15米、寬0.5米、厚0.25米,相鄰橋甕相差48塊條石。橋甕上方橋耳兩側各有16只精雕螭首獸頭,每只約0.44米見方。七橋甕有橋墩6個,用高0.30米、寬0.45米的長短不一的塊石砌成。為減弱水流沖擊,橋墩設計成梭形,最寬處2.5米,橋墩兩側的分水尖石向外凸出約3米,分水尖石上有巨型石雕披鱗甲人面分水獸,獸頭高高昂起,超出常年洪水水位,起標明水位和警示橋墩位置的作用。橋身用花崗巖、石灰巖摻合灰漿、秫米、桐油砌成,堅固壯觀,是中國古代拱橋中的傑作之一。

    七橋甕中甕石刻記載了歷代對該橋的修理情況,有“清順治六年(1649年)重修”、“上元縣知縣陳祖道重修”、“南京馬路工程處重修”等字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南京市人民政府1956年對橋身兩側和甕壁進行了維修並修補了分水獸頭,1964年建磚砌水泥橋欄,1974年鋪瀝青橋面。至2008年,七橋甕螭首缺2只、存30只,分水獸缺2只、存2只,中甕因遭船只撞擊,主拱圈損壞嚴重。當年10月26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對橋進行了全面修繕,工程由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江蘇省古典建築園林建設公司施工,2009年4月20日竣工。這次修復工程更換了石質橋欄,重鋪石質橋面,在七座拱券上增設內置鋼筋混凝土持力層,以代替拱券承擔過往車輛的壓力。另外用青石仿制,補上了缺失的螭首和分水獸。但有意見認為這次修繕適得其反,是對古橋的"破壞性保護"。現在,七橋甕是七橋甕濕地公園的一部分。

    現存七橋甕基本保持原貌,橋墩、橋甕、獸頭等均為明代原物。七橋甕橫跨秦淮河上,地處交通要道,且深沉寬闊,十分壯觀,是南京地區著名的石拱橋。七橋甕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