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客家建築登記超500個打造“龍崗客家之都”

客家建築登記超500個打造“龍崗客家之都”

日期:2016/12/14 13:04:1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客家文化是“龍崗(專題閱讀)的根”。兩百多年前,清政府一紙“遷海復界”,使得生活在贛、閩、粵邊境的客家人遷徙到此,一卷輝煌的客家拓荒史就此打開。今天,龍崗戶籍人口中超過80%是客家人,來深圳打拼的外來客家人也有不少選擇落腳龍崗。

    兩個世紀的文化積澱與今天的客家聚居,讓龍崗散發出濃濃客韻。為打通傳統與現代的文化橋梁,近來,龍崗提出了打造深圳“客家之都”的理念。那麼,建設客都,人文龍崗的優勢何在?客韻鄉關將向何處綿延?

    客家人拓荒深圳畫卷由此展開

    龍崗的客家文化源遠流長。300多年前,清政府為了阻斷鄭成功與大陸的聯系,實施了為期20多年的“沿海遷界”,命令東南沿海一帶的居民內遷100裡,導致當地“十室九空”。平定台灣後,清政府再行“遷海復界”政策,使得生活在贛、閩、粵交界山區的客家人大量遷徙聚居在現在的龍崗和鹽田兩區。從此,客家人拓荒深圳的畫卷正式打開。

    考察不同民族或民系的文化特色,作為重要文化遺存的民居建築是一大切入點。對於龍崗來說,想要在今天重塑兩百多年前客家人的生存狀況和民情風俗,盡可以走進那些隱藏在龍崗各地大大小小的客家圍堡中去。

    “客家民居特別是大型客家圍,以古樸、嚴密、雄偉和美觀著稱於世。”深圳市博物館原館長黃崇岳曾如此盛贊客家圍。

    與閩西的土樓、贛南的土圍子、粵東的圍龍屋和粵北的四角樓等客家民居相比,龍崗客家圍堡別具風格:這種帶四角碉樓和望樓的城堡式圍樓,兼具居住與防御多種功能,集中了上述各地客家傳統建築之精華,同時吸收了廣府民居的優點,可謂風格獨特。

    據統計,目前龍崗擁有客家古民居200多處。位於龍崗街道龍崗河畔的鶴湖新居,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築群。而在橫崗街道,更是“每個社區都有客家古建築”,可謂是“活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正如客家圍堡一樣,遷居龍崗的客家人在兩百多年的歷史中,為適應本地的生活,創造了獨特的文化:如傳統客家重農抑商,而龍崗客家農商並舉;傳統客家敬祖奉神,多數客地“神佛滿天飛”,龍崗客家則不拘舊禮,移風易俗。正因如此,龍崗客家在客家文化中獨樹一幟,風情獨特。

    全區客家文化登記點有500多個

    在攜手研究客家文化多年的深圳大學教授張衛東、劉麗川看來,龍崗客家作為客家第四次大遷徙運動的典型,創造了發達的經濟與輝煌的文化,是客家最為出色的支系之一。

    數說龍崗客家,你便可知其文化底氣從何而來:全區目前有客家文化登記點500多個,其中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2處,規模在800平方米以上的古民居有近160處,3000平方米以上的有37處,集中在龍崗、橫崗、龍城等街道。

    在此基礎上,龍崗發掘客家遺存,弘揚客家文化的腳步也已邁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鶴湖新居。

    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鶴湖新居位於龍崗街道南聯社區,歷經羅姓三代人數十年的努力才最終建成,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築,占地約2.48萬平方米。自1997年建成客家民俗博物館以來,由於得到有效保護,鶴湖新居開始重現200年前的神韻。如今的鶴湖新居圍牆高大堅固,月池整潔明淨,古樹蒼勁雍容,人們置身其中,蓦然間仿佛穿越時空,重回歷史,浸潤在寧靜而神秘的意境中。

    此外,隨著以客家人生活背景為基調的《大圍屋》舞台劇等文化產品的推出,以及客家文化節等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開展,客家文化作為人文龍崗的一張名片越來越閃亮。

    不過,張衛東、劉麗川也指出,如今的客家遺存的保護與利用,還稱不上完美。實際上,除了鶴湖新居、茂盛世居等少數較大的客家民居受到較好保護外,部分客家圍屋因為年久失修,沒有列入保護名錄的范圍,隨著風雨侵蝕,牆體損壞嚴重。這些歷史“活化石”正面臨著消殒的危險。

 

    保護與開發利用並舉

    因勢而動,龍崗(專題閱讀)區提出打造“客家之都”,正是為了解決上述難題。區文體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問題的核心在於如何保護和利用好客家民居。

    “客家古民居是客家文化展現活力的基礎,保護顯得最為緊迫,要下決心保。”有關人士指出,龍崗必須制定文物保護發展規劃,每年擠出部分資金用於古民居修繕,尤其要解決“舊改”與“文保”的矛盾。

    而在黃崇岳看來,歷史文物的保護不能是消極的靜態的保護,否則很容易淪為一紙空文或一個包袱。“要做到保護與利用並舉,有了利用價值,保護才有動力和經費;而一旦保護措施做好,利用價值也會上升,這是良性的循環,”他說。

    “一些比較大型的客家圍屋,可以建成博物館,小型客家民居可調整為小型社區文化活動陣地,或作為龍崗客家文化研究者和藝術家工作室來使用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修復古民居,使其成為旅店和餐飲店。”張衛東和劉麗川建議。

    還有學者支招:建立龍崗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將龍崗客家文化與梅州、福建、江西、陝西等地客家文化進行深入而系統的比較研究,在此基礎上,著重突出龍崗客家文化的獨特亮點,才能在宣傳推廣上有所側重。

    旅游業內人士則建議,在打造“客家文化游”品牌的過程中,龍崗日趨活躍的各類展會和文化活動完全可以成為推廣客家文化的平台,如在高交會、文博會等展會以及在迷笛、熱波音樂節和WTA網球公開賽等重大賽事期間,組織古民居重點地區開展各類民俗文化旅游活動,同時在交通等方面提供無縫服務。

    根從龍崗來

    年輕的深圳其實擁有悠久的文化,這可能讓許多人大跌眼鏡,因為在他們眼中,深圳的歷史只有30多年,從邊陲小鎮崛起為大都市,深圳是座“一夜城”。

    龍崗兩三百年的客韻鄉關,是對此最有力的反擊。而提出打造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區“客家之都”,更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客家,關注客家文化。

    事實上,不論在政府還是民間,許多人都已經行動起來。日前,龍崗一名普通公務員曾志友利用業余時間,耗費十年用畫筆畫遍龍崗乃至更多地方的客家民居,出版了《客家民居寫生作品集》,引發人們對客家文化遺存的關注。

    政策層面同樣動作不斷。繼全國最大的客家民居鶴湖新居被開發成客家民俗博物館,重現200年前神韻之後,龍崗開始加強對更多客家民居的統計和保護工作,旅游開發與利用也已提上議程。

    正如深圳大學客家學專家張衛東、劉麗川所說:“來了就是深圳人,而客家文化遺存既是‘老深圳’的驕傲,更是‘新深圳’的財富,因此我們應當一起努力善待之、善用之!”

    兩百多年前,“老客家”在龍崗這片熱土上開拓進取,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經濟文化,客家老移民開拓進取的精神,書寫了這片土地最早的歷史;而越來越多的新移民加入建設龍崗的大軍,這種自我奮斗、與時俱進的“客家文化”又貫穿了這片城區的歷史,構成龍崗的脊梁和靈魂。作為這種一脈相承的悠久文化的見證者,保護和利用好客家遺存,已經成為龍崗區正竭力推進的事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