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第一大佛——彬縣大佛寺
日期:2016/12/14 12:31:1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彬縣大佛寺
千佛洞中保存的大小造像龕共有一百七十五所,有十幾所龕包含著明確的銘文發願題記,大部分是在武則天執政的武周朝雕造出來的。這個時期的造像都具有健美的身材、婀娜多姿的體態,體現了大唐帝國中最為純正的佛教造像藝術。大佛窟西側為“羅漢洞”窟群,一字形排列4個小石窟,各窟大小不一。西起第三窟壁上浮雕經變故事60余幅,並留有唐、宋以來游人題刻;其余3窟,各有立體石佛及菩薩造像數尊不等,亦都優美、生動,雕工細致。
大佛寺石窟地處絲綢之路北道的主干線上,她經歷了千百年的風雨滄桑,雖然受到了人為的、自然的多種破壞,但仍不失為中國唐代佛教藝術的典范之作,是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石刻藝術明珠。大佛寺石窟反映的是盛唐佛教鼎盛時期的造像狀況。石窟的石雕、泥塑、彩繪大量反映出西域乃至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征,大佛寺石窟自然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一個亮點,對於研究中國佛教發展史、雕塑史、建築藝術史,以及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在陝西的傳播具有重要價值。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局局長贊美大佛寺石窟造像“堪與巴黎聖母院媲美”。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大佛寺石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記者日前在大佛寺采訪得知,多年來,當地政府不斷致力於保護和改善大佛寺石窟周邊的環境風貌,1988至2012年,當地政府先後三次征用周邊土地共計140多畝,搬遷附近群眾55戶,對館院及游覽區重新進行了科學規劃和綠化美化;兩次北移經過窟前的312國道,解決了車輛產生的震動對石窟和造像的影響。現在的大佛寺院內綠化良好,樹木扶疏搖曳,環境清幽。今年6月,彬縣大佛寺作為絲綢之路我省7個遺產點之一,成功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