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犀牛角是雜項類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為文人雅士所孜孜以求。近年來,雖然隨著國際反盜獵、禁止貿易的呼聲越來越高,象牙、犀角類文物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市場上依然充斥著形形色色的假冒此類物品。
一、象牙的特征
(一)形狀和顏色、物理特征
形狀特征:一般呈角狀,表現為彎曲的弧形,其根部較粗,而牙尖較細,接近一半屬於中空,通常象牙體分為牙筒與牙心。在牙髓腔至外表皮部分有輻射線分布,在結構上較為致密。
顏色特征:顏色較為新鮮時呈乳白色,而史前象牙呈藍色。通常非洲象牙的質地較為細膩,而亞洲象牙則比較疏松和柔軟,因此顏色也較容易變成黃色。(圖一)
從象牙的物理特性來講,其光澤表現為柔和美麗的油脂性,不透明至微透明,摩氏硬度為2度到3度,密度是1.65-2.20克/立方厘米,折射率為1.54。依據上海的地礦珠寶和玉石中心胡家燕的實測(其依據是百余件的象牙制品),認為折光率在一定條件下會產生變化,明清黃褐色的象牙制品,折射率是1.560上下;民國的象牙制品折光率是1.556上下;現代的象牙制品的折光率是1.540上下。
(二)橫切面的紋理特征
象牙的橫切面一般是圓形或者近圓形,其直徑在牙根至牙尖的部分會不斷縮小,而牙壁會逐漸地變厚,其牙尖部會逐漸從空腔體開始逐漸變成實心牙。另外象牙橫截面具有人字形紋的特征,呈縱橫交叉狀,也就是兩組十字交叉的紋理線相交而組成一種菱形的圖案,這兩個十字交叉的角度大於115度,或小於65度。另外象牙橫截面在結構上有分層特征,並且這種分層的界限隨著牙齡的增長不斷清晰。
(三)縱切面的紋理特征
在去除象牙的表層觀察後的縱切面,其紋理會展現出平行的定向分布,並且具有固定距離的間隔,其粗細程度比較分明,分布也比較均勻,屬於勒茲紋理線的縱向性展現,這種縱向的紋理經常會以若隱若現的狀態呈現,單條紋理也會展現出粗細與深淺的變化,又有顏色的變化。
二、象牙的鑒別
常見的象牙的仿制品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骨制品
致密型的骨制品和象牙除在外觀方面非常相似,在折射率和比重方面也較為相似。但二者在結構上有所不同。動物的骨骼主要是空心管狀的構造,其橫截面的細管呈圓形和橢圓形,其縱切面呈線條狀。在污垢進入空管時,此種結構會更加顯著。
就成分比例來看,象牙的磷酸鹽與鈣離子相互比例為1.8至1.0,但是骨頭與人齒的琺琅比例為2.1至1.0。此外,象牙的鎂含量比一般骨頭能高三倍,甚至三倍還多,同時象牙的化學組成比率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二)樹脂類
樹脂類屬於較為為常見的象牙類仿制品。其通常為實現對象牙的縱切面條紋進行模仿,會將塑料材料壓成薄片狀,然而此種條紋較之象牙來講,其紋理較為規則,並且不會出現“Retzius”的花紋。另外兩者在化學成分上有著明顯的不同,這種不同運用紅外光譜和x射線的衍射法可以實檢測,激光拉曼的光譜檢測也是其檢測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