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河重現水穿街巷歷史景觀
日期:2016/12/14 13:18:1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清水蜿蜒前行,河岸垂柳依依,石道曲徑通幽,白玉石欄桿矗立,兩岸是明清風格的四合院落……經過9年的研究、勘探、復建,700余歲的玉河重新亮相,北京城再現半世紀前“水穿街巷”的歷史景觀。
復建後的玉河水道,嚴格沿著古河道走向重新修復,自萬寧橋起至東不壓橋止,直接溝通了皇城根遺址公園和菖蒲河公園,水道全長480米,平均寬18米、水深1米左右。
據悉,玉河南端東不壓橋區域將設立博物館,燕翅、裹頭、券臉石、金剛石條、石墩等古河堤遺跡將一一亮相。另外,在玉河北端萬寧橋下方,兩只鎮水獸分別伏臥在橋下堤岸兩側。其中,北側的鎮水獸與其伏臥的大石渾然一體,石上銘刻有至元八年等字樣,據考為元代水獸。專家認為,該鎮水獸與北海團城上的渎山大玉海石雕,可並稱為傳世的“大都雙寶”。
對於附近市民擔心的水質問題,東城區在玉河安裝了水循環系統,起端築橡膠壩,末端設蝶閥控制水位、水量。同時,河底側鋪設了循環水管,每6天循環一次,通過內部水循環,既增加了水的含氧量,有利於河水自由流動,在水位過高時,還可以起到分洪的作用。
記者在現場看到,玉河水道兩邊,各色花卉搭建了“玉河逢春”、“御泉夏爽”、“金水秋波”等連貫景觀,河道兩側垂柳依依,並輔以碧桃、海棠、玉蘭等植物;景點內部,植有銀杏、元寶楓、法桐、竹、黃楊等多種種落葉喬木。此外,還種植了睡蓮等水生植物。
古河堤的復建過程中,部分采取了回填的方式進行保護。玉河北區是按古河道原有走向重新修復的,通過鋪設膨潤防水毯,做好防水、防滲物理隔離處理,新河堤就建在回填的古河堤上方。專家表示,采取大部分回填埋藏的方式是最穩妥的保護方法。同時,出於對公眾開放的需要,對少部分比較完整堅固的河堤,經加固處理後,可以進行展示。
玉河上極具歷史價值的重要建築,也都被重點修復。在原址原牆基上,按原狀修復了始建於乾隆十五年前的玉河庵,並復建了配殿。河道中發現的玉河庵碑碑首和碑身,其立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現經拼接並配碑座立於玉河庵前。
背景資料
玉河是北京一條歷史悠久的古河,明代之前曾是漕運進京的通道。元代玉河稱為通惠河,由郭守敬於至元三十年(1293年)修建完畢,主要用於漕運。據明代史料記載,一般將通惠河由玉泉山至大通橋一段稱為玉河;由大通橋至通州的一段稱為通惠河,又稱大通河。明永樂重建都城,水系改變,通惠河改名為玉河,漕運功能消失。明宣德七年(1432年),玉河被圈入皇城供排水系,正統三年(1438年)又與皇城內外金水河、筒子河等皇家用水合流。清代史料中大多將玉泉山至大通橋的一段稱為玉河,亦有稱為御河或御溝。從民國七年(1918年)開始至於1956年,玉河逐漸斷水被改為暗渠最終填埋。
2002年《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提出“歷史河湖水系的保護”,規劃7.2條明確玉河作為古代漕運河道,“將玉河上段(什剎海—平安大街)予以恢復”,東城區就如何使掩埋了半個多世紀的玉河重見天日開始研究。2005年,玉河歷史文化保護工程作為北京市六片文保試點項目之一,正式獲批立項。2007年,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了元明時期的玉河古河堤遺跡,市文物研究所隨即進場勘探發掘。經過相關部門多次研究以及多位專家學者的反復探討論證,2009年5月,玉河歷史文化保護工程正式開工。
玉河重建過程中,如何做好玉河歷史風貌保護,更好體現玉河歷史價值,並將之與改善民生完美結合,東城區一直在孜孜探求一條合適的路徑。為此,東城區明確提出了“應保盡保”的方針,在建設過程中,並多次邀請專家就玉河歷史文化保護工作進行探討。著名文保專家徐蘋方在其撰寫的《通惠河(玉河)遺址紀要》中指出:通惠河(玉河)遺址的考古發掘,以真實的歷史遺跡和遺物,再現了這段歷史的真相,這便是通惠河(玉河)遺址的歷史價值所在,應把它列入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文物專家、國家歷史文物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謝辰生表示,玉河歷史文化保護工程是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程的成功范例,不但恢復了古都風貌,更重要的是將文保與民生完美結合,改善了周邊居民的生態環境,讓市民又有了一處探尋北京歷史文化、休閒娛樂的場所。
2007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玉河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在河道中先後發現了玉河庵碑的碑首和碑身,但未發現碑座,該碑後經拼接並配碑座立於玉河庵門前。該碑質地位漢白玉,通高2.15米,碑螭首高0.62米,碑身長1.21米,寬0.55米,厚0.20米。碑額篆“玉河庵碑”,清嘉慶十三年(1808)立,碑陰額題“萬古留名”,部分碑文因風化侵蝕字跡不清。萬寧橋與什剎海一街之隔,為保持其橋頭的完整性,工程對原殘破的橋頭、橋欄、抱鼓石,用漢白玉石按照原有形狀進行了修補。同時,重新修復的玉河北段,還在原位置復建了雨兒橋,並重新修建了福祥橋。
推薦閱讀:
鄱陽湖區將修建水鄉特色民俗古建築一條街
山東濟南民間古建築壁畫尋蹤受關注
廣州清代首富豪宅終成文保單位
雲岡石窟窟頂發現古代塔基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