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畝。趵突泉公園是以泉為主的特色園林。

趵突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號稱是"天下第一泉",位於濟南趵突泉公園泺源堂之前,趵突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近據專家考證,趵突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我國的商代,迄今長達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時稱"泺",宋代曾鞏為其定名為"趵突泉"。亦有"檻泉"、"娥英水"、"溫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湧不息的特點。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記趵突泉曰:"泉源上奮,水湧若輪"。《歷城縣志》中對的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v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殷雷,冬夏如一"。趵突泉水從地下石灰巖溶洞中湧出,其最大湧量達到24萬平方米/日,三窟並發,浪花四濺,聲若隱雷,勢如鼎沸,出露標高可達26.49米,"趵突騰空"為明清時濟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K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袅袅,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飲用水。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時帶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嘗了趵突泉水後,便立即改帶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臨泺源堂,西傍觀瀾亭,東架來鶴橋,南有長廊圍合,景致極佳。泉池中放養金魚,大者長逾三尺。泉東側隔來鶴橋有望鶴亭茶社,專為游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
趵突泉周邊的名勝古跡枚不勝數,尤以泺源堂、娥英祠、望鶴亭、觀瀾亭、尚志堂、李清照紀念堂、滄園、白雪樓、萬竹園、李苦禅紀念館、王雪濤紀念館等景點最為人稱道。
周邊攬勝

【觀瀾亭】
在趵突泉西側。原為北宋熙寧年間史學家劉诏(官至寺丞)庭院內的建築物,名"檻泉亭"。明天順五年(1641年),欽差內監韋、吳二人來濟,乃於泉旁構亭(另說為巡撫胡缵宗建),名為"觀瀾",取<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該亭原為四面長亭,半封閉式,形制考究,為歷代文人稱頌。宋代大文學家蘇轍於熙寧六年(1073年)任齊洲掌書記,對濟南名勝古跡詠吟甚多,其中詠《檻泉亭》一詩猶為著稱。
檻泉亭和孔教授武仲韻
[宋]蘇轍
連山帶郭走平川,伏澗潛流發湧泉。洶洶秋聲明月夜,蓬蓬曉氣欲晴天。
誰家鵝鴨橫波去,日暮牛羊飲道邊。滓穢未能妨潔淨,孤高每到一依然。
(《栾城集》)
【柳絮泉】

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於趵突泉公園內李清照紀念堂之南,漱玉泉東側,屬於"趵突泉泉群"。據《(乾隆)歷城縣志》卷八"山水考?三"轉引舊《志》記載,曰:"柳絮泉,在今線泉東南角,泉沫紛繁,如絮飛舞",故名"柳絮"。往昔,泉四周垂柳成蔭。春日,岸上柳絮揚揚飛舞,水中泉沫翻動如絮,泉水與垂柳相映成趣,令人陶醉。明晏璧曾賦詩曰:"金線池邊楊柳青,泉分石窦曉冷冷.。東風三月飄香絮,一夜隨波化綠萍.。"詩中正是對此景色的贊詠。該泉現泉池系於1956年新砌而成。泉池呈長方形,長3?5m,寬2?3米,深1?5米,池於1980年題寫。泉邊柳樹成蔭,池水清澈見底,長流不竭。水中游魚可數。夏日乘涼觀景,可謂佳境。
【金線泉】

老金線泉,即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泉"之一的"金線泉"。它位於趵突泉東北側,尚志堂與魚展館之間。泉池呈長方形,原長4丈,寬2丈。由於水面有一條游移飄動的水線波紋,映日凝望,宛如一條金光閃閃的金線浮於水面,故而得名。宋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作了極為生動的描述:"石?L方池,廣袤丈余,泉亂發其下,東注城濠中。澄澈見底,池心南北有金線一道隱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則線紋遠去。或以杖亂之,則線辄不見,水止如故,天陰亦不見。"明清時期,金線尚能清晰地見到,後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壞,水面亦隨之縮小,水勢減弱,金線則從此消失。1956年,趵突泉公園擴建時,在原金線泉東約20米處一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現了金線。於是人們便將這泉稱為"金線泉",並將清同治九年(1870)江蘇吳興丁彥臣題寫的"金線泉"三字石刻移嵌在這泉的東壁上。而將原金線泉改稱"老金線泉",由濟南書法家李仲余新題"老金線泉"(隸書)四字嵌刻於池壁。
金線泉,泉池東西長2米,南北寬1米,池深1?2米,池壁及池周圍欄桿均用精細的大理石砌成。
【漱玉泉】

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於趵突泉公園李清照紀念堂南側,屬"趵突泉泉群"。"漱玉"一詞源於《世說新語?排調》中的"漱石枕流"。漱玉泉泉池呈長方形,池長4?8米,寬3?1米,深2米。四周圍以漢白玉欄桿。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層疊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聲,注入螺絲泉池中。明代詩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間瀑飛經瓊,靜日如聞漱玉聲"的贊語。相傳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傳世之作《漱玉集》就此泉命名。
【趵突勝景坊】
位於趵突泉公園東門口,其高7?5米,,柱間總寬9?2米,兩側懸挑各1?5米,造型為"四柱三間沖天挑擔式"。顏額磨光花崗石上刻有"趵突勝景"、"觀瀾知源"八個凹形鎏金大字,有著名書法家武中奇、蔣維崧題書。
【龜石】

離開馬跑泉及其附近的淺井泉,南向徐行,便看到有一座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迎面矗立。這座太湖石,名叫龜石,這是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北園的別墅---雲莊的遺物。拒考,當時雲莊中有秀石10塊,稱為"十友",其中,龍、風、龜、麟四大靈石尤為著名。到了明代以後分移到濟南城中的皇亭、孔廟及趵突泉等地。趵突泉原來還有一座麟石,"七七事變"時被日本帝國主義的飛機炸毀了。四座靈石現在僅存的只有這一龜石。它是一座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約8噸。該石挺拔露骨,多空竅,筋絡明顯,多凹凸,具有石品中的"鄒、瘦、透、漏"的特點。
【尚志堂】
在趵突泉東北,為原尚志書院的一個院落。尚志書院,系於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山東巡撫丁寶桢創辦,就學者除學習儒學外,還學習天文、地輿、算數。該堂曾刊刻《十三經注疏》、《石徂徕來先生集》、王漁洋詩文著作等書籍,稱尚志堂版,在國內享有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