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清西陵

清西陵

日期:2016/12/14 12:31:3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2000年清西陵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余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清西陵的景點以及位置】

    清西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北省易縣梁各莊西,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歷經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余緒延至民國年間。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周圍群巒疊嶂,樹茂林密,風景極佳。東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雄偉的紫荊關,北枕高聳挺拔的永寧山,現抵滔滔東流的易水河。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裡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裡。周界約100公裡,面積達800余平方公裡。這裡北依峰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裡“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園寢7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後,56個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築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群。清西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清西陵有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古建築群,是一處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的游覽勝地。在方圓200華裡、面積800平方公裡的陵區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從建陵開始,清王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現在這裡有古松1.5萬株,青松幼柏20余萬株,陵區內松柏蔥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寢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隱若現,俨然一幅絢麗的山水畫。 

    陵區內千余間宮殿建築和百余座古建築、古雕刻,氣勢磅礴。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後陵、王爺陵均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築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

 

    清西陵有帝陵四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慶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緒皇帝);後陵三座: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妃陵三座。此外,還有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14座,共葬有4個皇帝、9個皇後、56個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 
    西陵周邊近200裡,外圍原有紅、青、白三層界樁,每層之間距10裡,界樁以外還有官山,不許老百姓涉足。為了加強陵區的管理,設立了一套機構。西陵建設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宮殿千余間,石建築和石雕百余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建築群。眾多建築均有彩畫與雕刻,陵區宮殿多施旋子彩畫,廟宇牌坊多施和玺彩畫,行宮、住宅多施蘇式彩畫,在陵區雕刻中,為數最多的是龍鳳。整個建築群反映出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發展的高度水平和民族風格的優良傳統,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傑出智慧和創造才能,是祖國極其珍貴的文化瑰寶。西陵陵區富有濃郁的園林氣息,陵區古松參天,四季常青。在綠色的海洋裡,浮現出金光燦爛的琉璃瓦宮殿,春夏之時,綠蔭蔭的松濤島語,流水潺潺,季麗如畫,是旅游避暑的勝地。 


    西陵的陵園建築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余間,石建築和石雕百 


    余座,大部都保存完好。 

    【規模最大的雍正泰陵】

    雍正的泰陵,居於陵區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其余各陵分布在東西兩側。泰陵的神道,由三層巨磚鋪成,兩邊蒼松翠柏,上南往北分布著40多項大大小小的建築。第一座建築物是進入陵區的一座聯拱式五孔橋,橋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築莊重、美觀,色彩調和。這三座石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用青花石築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獸等圖形,形態生動,被視為西陵建築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著雍正及他的皇後孝敬、皇貴妃敦肅。雍正皇帝的泰陵,位於永寧山主峰之下,始建於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泰陵是西陵的主體建築,規模大,體系完整。西陵以泰陵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東西兩側,規制與清東陵基本相同。過一座聯拱式的五孔橋,進入陵區,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條寬十余米、長5華裡的神道貫穿陵區全部。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聖德神功碑樓、七孔石拱橋、石像生、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和寶頂等一系列建築和石雕刻。隆恩殿建造精美壯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黃瓦頂,木結構卯榫對接。明柱瀝粉貼金包裹,殿頂有旋子彩畫,梁枋裝飾金線點金,枋心彩畫“江山統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調和,殿宇金碧輝煌。 

    〖泰東陵〗

    泰東陵內安葬的是雍正皇帝的熹妃,乾隆皇帝的生母、乾隆朝的聖母皇太後,孝聖憲皇後。 
     
    孝聖皇後的泰東陵坐落在河北省易縣清西陵境內,位於雍正帝的泰陵東北約1公裡處的東正峪。泰東陵是清西陵3座皇後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乾隆元年(1736)九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務的恆親王弘晊,內大臣、戶部尚書海望向乾隆帝請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宮後,是否給皇太後預留分位?乾隆帝不便作主,轉而請示皇太後。皇太後降懿旨:“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復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乾隆帝遵照皇太後懿旨,於乾隆二年(1737)在東正峪為皇太後營建泰東陵,約於乾隆八年(1743)建成。其主要建築由南至北依次為:三孔拱券橋一座、東西下馬牌、東西朝房各5間、東西值房各3間、隆恩門一座5間。東西燎爐、東西配殿各5間、重檐大殿一座5間。陵寢門3座、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陵前左側是神廚庫。庫外井亭一座。泰東陵與其他皇後陵相比,有三點獨創之處: 

    一、首創隆恩殿月台上設銅鹿、銅鶴之制。在泰東陵之前建成的昭西陵和孝東陵,隆恩殿月台上只設銅爐一對。而泰東陵則又增設銅鹿、銅鶴各一對。很明顯,這是仿照帝陵之制,首創了皇後陵設銅鹿、銅鶴的制度。以後建的各皇後陵改為設銅鹿、銅鶴各一只,成為定制。 

    二、首創大殿內東暖閣建佛樓之制。在泰東陵以前建的皇帝陵和皇後陵,均無佛樓之設。泰東陵則在隆恩殿東暖閣建了佛樓,為一層。這與孝聖皇後笃信佛教有關。從此以後,凡皇帝陵均建佛樓。皇後陵只慈禧陵建了佛樓。凡以後建佛樓均為上下兩層。 

    三、地宮內雕刻經文、佛像。以前總認為清代皇陵中,第一個在地宮內镌刻經文、佛像的是乾隆帝的裕陵。清宮檔案記載,泰東陵地宮裡也镌刻了經文、佛像。泰東陵早裕陵6年而建。這表明第一個在地宮內镌刻經文、佛像的不是裕陵而是泰東陵。清宮檔案還記載,泰東陵地宮的地面不是用條石鋪墁,而是用金磚鋪墁。具體泰東陵地宮的規制、經文佛像的內容,因為地宮尚未開啟,檔案也不全,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考證。 

    【嘉慶的陵稱昌陵】

    昌陵是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颙琰和孝淑睿皇後喜塔臘氏的陵寢,位於泰陵以西2裡,以一條神道與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與主陵相接的陵墓。嘉慶皇帝為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嘉慶昌陵在位25年(1796-1820年)。乾隆皇帝曾立過兩位太子,但都因出天花而夭折,遂改立由妃子生的颙琰。嘉慶即位後不久,懲辦了乾隆皇帝的寵臣──大貪官和珅,對當時朝中大大小小的貪官污吏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 

    昌陵的建築形式與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其豪華富麗亦不亞於泰陵。隆恩殿大柱包金飾雲龍,金碧輝煌,地面用貴重的花斑石墁地,黃色的方石板上,帶有紫色花紋,光滑耀眼,好像滿堂寶石,別具特色。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後一座聖德神功碑亭,此後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聖德神功碑亭。 

    1796年(嘉慶元年),清朝入關第五代皇帝仁宗愛新覺羅颙琰即位,他遵循父親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陵寢的制度,在泰陵之西500米處選定了陵址,於當年開始興建,到1803年(嘉慶八年)完工。工程結束後,陵寢定名為“昌陵”。這是清西陵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寢。與此同時興建、同時完工的還有嘉慶皇帝17位嫔妃的園寢——昌妃園寢。 

    昌陵內葬仁宗嘉慶皇帝和孝淑睿皇後,位於泰陵西側,於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建成,建築形式與泰陵大同小異,規模並列。嘉慶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傳位給他時並為他在泰陵南西南一公裡的地方,選好陵址。 

    從前面的神道到最後的寶城,一應俱全,但昌陵的寶城比泰陵還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鋪的是很貴重的黃色花斑石,黃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紋,光彩耀目,滿殿生輝,素有“滿堂寶石”之稱。嘉慶皇帝的皇後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絕妙無比,可與北京天壇的回音壁相媲美。 

    昌陵西邊是昌西陵和昌妃園寢,分別葬著孝和睿皇後和妃嫔等人。 

    〖昌西陵〗

    昌西陵內安葬著嘉慶皇帝的第二任皇後,她也是清一代坐在皇後位置上最長的一個。她的個人資料請參考孝和睿皇後。 

    昌西陵的回音壁在我國現存的古建築群中,有兩處古建築有回音壁和回音石,一處是北京天壇,另一處就是清西陵中的昌西陵。 

    昌西陵建於1851年——1853年(鹹豐二年),是清朝入關後第五代皇帝愛新覺羅颙琰(嘉慶)的一個皇後——孝和睿皇後的陵墓。孝和,鈕钴祿氏,滿洲鑲黃旗人,一等侯恭阿拉之女。颙琰即位前,她是颙琰的側室福晉,颙琰當了皇帝以後,封其為貴妃。嘉慶二年二月,孝淑皇後薨逝,百日之後,太上皇乾隆敕封鈕钴祿氏為皇貴妃,居中宮,並舉行了冊封鈕钴祿氏為皇貴妃的典禮。嘉慶六年,加封鈕钴祿氏為皇後,其父恭阿拉也由承思公晉封為一等侯。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颙琰崩於承德熱河行宮,旻寧(道光)繼位,將孝和尊封為皇太後。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孝和薨逝,終年74歲。當時,道光帝春秋已高且有病,仍二十七日釋缟素。鹹豐元年(1851年)為孝和興建昌西陵,竣工後葬於地宮奉安。谥號全稱為“孝和恭慈康豫安成欽順仁正天熙聖睿後”,這位皇後曾生育兩兒一女。 

    昌西陵既不象孝聖皇後(乾隆生母)的泰東陵那樣宏偉富麗,也不如慈禧皇太後的定東陵那樣豪華奢侈,它近似於道光皇帝的慕陵那種典雅風格。隆思門以內的建築,從前到後,一座高於一座,陵寢圍牆前方後圓,表示“天圓地方”。在寶頂月台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塊石板是塊回音石,站在上面說話,無論聲音大小,都可以聽到宏亮的回音。環繞寶頂的羅鍋牆,是回音壁,如果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兩端,面壁低聲細語,聲音象打電話一樣清晰,令人贊歎叫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