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村桃溪村
清華鎮位於江西省婺源縣北部,星江河上游,鄣公山南麓。東連浙源鄉、沱川鄉兩鄉,南鄰思口鎮,西接甲路鄉,北靠鄣山鄉、古坦鄉兩鄉。總面積127平方公裡,轄8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16000多人口。距縣城21公裡,交通便利,王賦線、清靈線、清嶺線三條公路橫貫其中,形成了婺源北部的交通樞紐。文化底蘊深厚,素有“千年古鎮”的稱號,是江西省200個重點建制鎮之一。
清華是千年古鎮,以“清溪萦繞,華照增輝”而得名。唐開元28年(公元740年)始建婺源縣,縣治設清華,唐天復元年(公元901年)遷弦高(今縣城紫陽鎮),歷時161年。建國前夕,清華屬新華鄉,建國初屬鄣西區,1950年為縣第五區區政府駐地,1958年為清華人民公社,1960年改為國營鄣公山墾殖場清華分場,1984年5月恢復清華鎮。清華鎮的歷史非常悠久,唐朝開元年間婺源縣建制時縣治就設在這裡,後來才遷入紫陽鎮。鎮上有一條主要大街,街道兩旁有很多店面。離開主街,在通往彩虹橋的青石小巷裡可以看到一些古舊的民居。出城邊可以看到始建於南宋、已有八百年歷史的彩虹橋,該橋因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而得名,是一座典型的廊橋。它全長一百四十米,由六亭、五廊構成長廊式人行橋。每墩上建一個亭,墩之間的跨度部分稱為廊,因此在當地也叫廊亭橋,這座橋現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建築。沱川理坑:這是婺源縣境內古建築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樣子。通往村子的路是青石板路,行走其上不沾泥濘,其村口有一座名為“理源橋”的廊橋,有濃郁的文化氣息。村中主要的古建築有明代吏部尚書余懋衡修建的“天官上卿府第”,明末廣州知府余自怡修建的“駕睦堂”以及“司馬第”“九世同居樓”等。
洪村位於婺源縣清華鎮西偏南6公裡處,是洪姓聚居的村落。按《村譜》記載,洪村始建於北宋初,最早遷居這裡的人,名字叫洪濟。村莊坐落在一個狹窄而曲折的山谷裡,一條小溪傍村而過,跨溪建有三座石橋。村中有光裕堂、三書堂等宗族建築,“茶規”、“養生河”、“永禁賭博”等碑刻是宗族制度的見證。村中古代盛產“松蘿茶”,村人養生有道,高壽者為數不少,故有“長壽古裡”之稱。令人稱奇的是,在如此偏僻的山村裡,居然有“四世大夫”之家,足見婺源書鄉“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確是名不虛傳。洪村是婺源著名的長壽地。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可歷史上洪村最長壽者達119歲,就是現在,村裡長壽老人不僅有七、八十歲的,還有很多九十多歲的。村口有一距今已1000多年的銀杏樹,相傳是洪村的始祖洪濟親手栽種。古銀杏樹高30多米,胸圍5.20米,枝繁葉茂,每年可產白果800多斤。銀杏葉能釋放微量的氰化氫,氰化氫是一種劇毒化學品,而這種極微量的氰化氫恰恰具有抗癌效應。洪村能成為長壽古裡,大概與此不無關系。銀杏樹旁邊還有一棵古樟樹,比銀杏樹還粗,雖早年遭受雷擊,主干已腐空,今僅有一根側枝,但仍歷風雨頂天立地,傲霜雪蒼郁不黃,生機盎然。
洪村
洪村——清朝賜名“長壽古裡”。離婺源縣清華鎮12公裡,是洪姓聚居的村落,是一個讓你心靈靜息的地方。
按《村譜》記載,洪村始建於北宋初,據說最早遷居這裡的人叫洪濟,還流傳一段建村的故事呢。
洪濟當初到達這裡,只見狹窄稻田而曲折的山谷群山環繞、溪水潺潺,風景秀麗,內心深處已喜歡上這裡。只見一道人對他說,我給你兩顆種子,如果你能把它們種活,就可以安心在這裡落腳了。於是洪濟立馬把它們種下,第二年重回此地,只見一樟樹、一銀杏樹已枝繁葉茂,茁壯成長,於是北宋初年洪濟便在此地建村。
行走在千年踩踏早已磨得發亮青石板路的靜谧村中,只見白牆黛瓦的徽派建築風格非常醒目。高高的擋火牆,歷經千百年風雨侵蝕,早已斑駁陸離的牆面難掩舊時輝煌。一條被稱之為養生河的小溪傍村而過。
穿行在光裕堂、三書堂等宗族建築裡,映入眼簾的是令人拍案叫絕、啧啧稱奇的洪村三雕:石雕、磚雕與木雕。無論是易於雕刻的粗大原木,還是堅硬的石材、磚材,其雕刻或燒制的人物、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生活場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清晰如昨。或鑲嵌在宗族建築外牆、檐頭,彰顯族人富有奢華。或裝飾在屋內大梁、門窗上。其工藝之精湛,技法之細膩,保存之完好,無不凸顯勞動人民的建築智慧。
環視屋裡的樓閣,全是原木建造。雕梁畫棟,雕飾繁雜豪華,結構緊密細致,散發陣陣原木清香。或大或小的天井,是屋內光線來源,左右回廊通道,連接上下廳堂,也是古代四合院建築風格在洪村最好體現。
洪村位於婺源縣清華鎮西偏南6公裡處,是洪姓聚居的村落。按《村譜》記載,洪村始建於北宋初,最早遷居這裡的人,名字叫洪濟。村莊坐落在一個狹窄而曲折的山谷裡,一條小溪傍村而過,跨溪建有三座石橋。村中有光裕堂、三書堂等宗族建築,“茶規”、“養生河”、“永禁賭博”等碑刻是宗族制度的見證。村中古代盛產“松蘿茶”,村人養生有道,高壽者為數不少,故有“長壽古裡”之稱。令人稱奇的是,在如此偏僻的山村裡,居然有“四世大夫”之家,足見婺源書鄉“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確是名不虛傳。
洪村是婺源著名的長壽地。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可歷史上洪村最長壽者達119歲,就是現在,村裡長壽老人不僅有七、八十歲的,還有很多九十多歲的。
村口有一距今已1000多年的銀杏樹,相傳是洪村的始祖洪濟親手栽種。古銀杏樹高30多米,胸圍5.20米,枝繁葉茂,每年可產白果800多斤。銀杏葉能釋放微量的氰化氫,氰化氫是一種劇毒化學品,而這種極微量的氰化氫恰恰具有抗癌效應。洪村能成為“長壽古裡”,大概與此不無關系。銀杏樹旁邊還有一棵古樟樹,比銀杏樹還粗,雖早年遭受雷擊,主干已腐空,今僅有一根側枝,但仍歷風雨頂天立地,傲霜雪蒼郁不黃,生機盎然。
洪村屬於江西省婺源北線的景點之一。清朝賜名“長壽古裡”。離婺源縣38公裡,清華鎮12公裡,目前130余戶人家,近600人,是洪姓聚居的村落,是一個讓你心靈靜息的地方。按《村譜》記載,洪村始建於北宋初。
行走在千年踩踏早已磨得發亮青石板路的靜谧村莊,只見白牆黛瓦的徽派建築風格非常醒目。高高的擋火牆,歷經千百年風雨侵蝕,早已斑駁陸離的牆面難掩舊時輝煌。一條被稱之為養生河的小溪傍村而過,跨溪建有三座石橋。洪村門面石橋稱“境源橋”,乾隆年建的,這裡是村裡最熱鬧的聚集地。
穿行在光裕堂、三書堂等宗族建築裡,映入眼簾的是令人拍案叫絕、啧啧稱奇的洪村三雕:石雕、磚雕與木雕。無論是易於雕刻的粗大原木,還是堅硬的石材、磚材,其雕刻或燒制的人物、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生活場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清晰如昨。或鑲嵌在宗族建築外牆、檐頭,彰顯族人富有奢華。或裝飾在屋內大梁、門窗上。其工藝之精湛,技法之細膩,保存之完好,無不凸顯勞動人民的建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