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的起源來自兩個方面,除了裝飾性的海貝,還有生產工具,比如鏟形幣和刀幣。其實,"錢"字本身最早就是一種耕具的名稱,在以物換物的時代人們經常拿它作為交換的媒介,後來的金屬貨幣也曾仿制過它,久而久之,錢就成了貨幣的代名詞。
春秋、戰國早期的布幣多鑄成空首形,插上木柄就是一把小鏟子,後來生產工具的功能被貨幣功能完全取代,同時也為了鑄造方便,布幣就完全改為扁平的實首了。先秦的平首布則以平首圓足的"三孔布"最為珍貴,它的特點是圓首、圓肩、圓裆、圓足,在其首部及兩足上各有一個穿孔,故稱"三孔布"。有關這種布幣的歸屬至今尚難定論,三孔布形制奇特、鑄造精工、品相端美,傳世及出土又極其稀少,是為先秦錢幣中的難得珍品。
先秦的刀幣也是先秦錢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出現的時間略晚於布幣,戰國七雄中燕、趙、齊都使用刀幣,而其中則以"齊大刀"鑄造最為厚實精良,因為面文字數不同分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這其中又以"六字刀"最享盛譽,其幣文為"齊返邦長法化"。據在考古發現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目前考古出土的齊大刀都為窖藏,從未在齊國古墓中發現,是何緣由至今未解。
楚國錢幣在先秦貨幣中獨樹一幟,采用青銅貝為幣,正面多有單字銘文,或似一張鬼臉或似一只螞蟻附於人鼻之上,所以又稱"鬼臉錢"或"蟻鼻錢"。較之蟻鼻錢珍貴的則是楚"爰金",這是一種方形的小型金幣,平時連成一塊金版,使用時需用刀將其割下。
先秦錢幣包括錢幣史上兩大時期,即商與西周的錢幣萌芽時期和春秋戰國的紀地錢幣時期。
先秦時期,貨幣以貝,刀、布、圓錢、蟻鼻錢(鬼臉錢)等為主。大部分的刀、布幣幣身極薄(部分地區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幣身較厚),刀幣的澆口在首端。刀、布的澆口及邊緣常有澆鑄時擠出范外的多銅,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狀態。
商周錢幣主要是金屬貝和青銅鏟幣,此時錢幣形態尚處於比較原始的階段,這一時期的金屬幣主要是銅貝。此時錢幣形態尚處於比較原始的階段,銅貝仿自天然海貝,原始鏟幣與一般工具鏟沒有區別,錢幣上沒有文字。商周銅幣均為出土品,並無傳世品,從經濟價值看,價格不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