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記憶世代相傳
日期:2016/12/14 11:51:5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從長遠來看,保護古建築與經濟發展之間完全可以形成正向促進的關系
筆者近日在新余市南安鄉采訪時發現,當地仍存有不少明清時期的古建築。行走其間,但見那木質門窗上的雕刻栩栩如生,所刻駿馬神采奕奕,連毛發都清晰可辨。然而,由於缺乏有效的管護,有的古建築內的實木雕刻已被不法分子偷盜一空,有的房屋甚至呈現搖搖欲墜的破敗之相,令參觀的人們感到心痛和惋惜。
中國的古建築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以它獨特的風格魅力,在世界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著極高的藝術和科學價值。古建築是文化精神的載體。在一定意義上,那些歷經風雨而幸存下來的古屋、牌坊、水井、磚雕,就是某個地方“歷史記憶的符號”和“文化發展的鏈條”,因為它們見證了當地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滄桑變化。一座古代建築無論如何破舊,其內在的文化內涵是無法替代的,一旦破壞,就再也難以恢復和接續。反之,一座當代的仿古建築無論在外形上做得有多麼神似,其文化內涵都無法達到與古跡相同的高度。記錄歷史,展示文化,傳承文明,這不僅是古建築的真正價值,亦是我們保護好古建築的意義所在。
讓人感到擔心的是,現實中,有一些人缺乏科學的文物保護觀念,在城市發展進程中不重視保護古建築,甚至把古建築保護與城市建設置於非此即彼的對立面,導致古建築遭人為損毀的事件屢有發生。前幾年,某縣就以“防火防汛”為由對明清老街進行改造,欲將“無力修繕”的數百幢騎樓和一幢“擋住消防通道”的明清老宅一並拆除。拆除後,該縣又擬在老街新建仿古建築。這樣的做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質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這個問題若解答不好,我們就可能成為歷史的罪人。
誠然,保護古建築既需要資金也需要人力,有可能會增加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本。但是,從長遠來看,保護古建築與經濟發展之間完全可以形成正向促進的關系。若古建築的保護工作做得好,加之開發得當,就能形成頗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進而對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比如,婺源縣浙源鄉虹關村遺存的明清徽派建築資源非常豐富,當地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對這些古建築進行維護修繕,讓一些破舊的老屋重新煥發光彩。如今,該村已成為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游客爭相前往的度假景區,當地經濟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
做好保護歷史文化的工作,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但首要的責任在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各地皆應把保護古建築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任務,使之科學地融於規劃與建設。正如省委書記強衛所指出的那樣,“尤其要增強保護意識,對有文物價值或歷史記憶的傳統建築、古街古巷古村落、遺址遺跡遺存不能一拆了之”。在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中,我們一定要注重質量、彰顯特色、傳承文脈、提升品位,共同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真正讓古建築發揮“實物的史書”“歷史的年鑒”“文化的載體”等作用,使之成為我們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記憶。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