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萬州余家鎮有一條始建於清朝的余家場長街

萬州余家鎮有一條始建於清朝的余家場長街

日期:2016/12/15 1:18:5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都說老街老巷故事多,在大山深處的萬州余家鎮,就有一條始建於清朝的余家場長街。這條年代久遠的老街曾是小鎮的中心,在百年的風雨中,它經歷了水淹、火燒以及數次翻修。如今的它,依然保存著自己最原始的氣息和風貌。它見證了一代又一代長街人的成長,它是許多長街人記憶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不管離家多遠,每當午夜夢回的時候,總會想起這裡的點點滴滴。

  A 現 場

  13號民居是長街上最老的房屋

  近日,記者從萬州沙龍路出發行車兩小時,在一路青山綠水和鳥語花香的陪伴下來到了余家鎮。記者在當地文化站站長羅書紅的帶領下,徒步行走十多分鐘後,站在了余家場長街的街尾。

  街尾均是新建的現代房屋,看不出一點老街的痕跡,只是地上已經磨得光滑的青石板以及縫隙中的青苔在告訴人們長街的年代久遠。“這些房子是最近幾年新修的,1989年的一場大洪水,街尾的大多數民居被淹。那些老房子因為大多是木質結構,經水泡後嚴重損毀了,所以不得不拆掉重建。”羅書紅一邊看著這些房屋,一邊惋惜地對記者說。

  午後的長街顯得有些安靜,偶爾可以聽到雞鳴和看到來往的路人。當天的天氣很好,陽光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走進長街,記者看到許多老房屋門前,三三兩兩地坐著一些居民,他們一邊忙著手中的活計,一邊聊天曬太陽。安逸和諧的氣氛在這個午後籠罩在整個長街的上空,仿佛數百年來,長街上的居民就是這樣生活的。

  從街尾開始,踏著青石板緩緩地向前走,很快便來到了街的中間部位,長街完全呈現在了眼前。與街尾不同的是,街中和街口的房屋多是老房子,青灰色的牆壁,木制的窗戶和門口以及牆壁上斑駁的青苔,讓人感覺它們似乎在這裡存在很久了。但是羅書紅告訴記者,這些房子雖然年代久遠,但仍舊不是長街上最古老的老房子,這些房子都是經過了數次改建,大多是解放後修建的。

  在采訪中,長街上的居民告訴記者,長街上原始的老房子本就不多,近些年長街又先後經歷了水淹、火災。如今長街上的13號民居是長街上唯一保留下來的老房子。

  順著居民的目光看去,記者看到這間民居是全木質結構,不僅門窗是用木頭做成的,甚至牆壁都是由木板制成的。由於建成時間再加上很久沒有人居住,整間房屋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相比起周邊的新式房屋,它顯得那麼破舊,但是在一代代長街人的心中,它永遠是這個街上最珍貴的房屋。

  B 述 講

  這條長街原是鎮中心

  講述人:曹啟倫(50歲 余家場長街居民)

  說起關於長街的事情,從小生長在這裡的曹啟倫就打開了話匣子。“原來這裡有一座廟,廟裡有一個戲台,附近趕場的居民都喜歡到這裡來聽戲。”曹啟倫指著家對面的圍牆,一邊比劃,一邊對記者說。

  在曹啟倫兒時記憶中,余家場長街是小鎮的中心,是一個很熱鬧的地方。因為一到特定的日子,方圓數十裡的居民都會聚集到這裡趕場。那時候,趕場是一件大事,居民們會帶著自家的物品到長街上售賣,同時也會購買一些家裡需要的日常用品。那時的長街總是熱鬧非凡,人山人海,到處都是歡聲笑語。

  “這裡是郵局,那裡是供銷社,公安在前面那間房間裡。”曹啟倫指著長街兩旁的房屋對記者說。記者走近這些房屋發現,這些地方現在已經成為民居。曹啟倫介紹說,現在住在裡面的多是外地人,長街上的很多老居民或是搬到了新街,或是到外地打工去了,長街上的老居民現在已經所剩無幾。

  曹啟倫說,他年輕的時候,和很多青年人一樣,厭倦了這個一眼就能看到底的長街,所以跟隨著打工潮,也到外地去闖蕩了一陣子。但就如父輩告訴他的那樣,在家萬般好出門事事難,外面畢竟不是他的家。就在有一年的中秋節,還在工作的曹啟倫接到了家人的電話,就是從接到電話的那一刻起,他決定回到家鄉,回到他熟悉的長街。

  如今,曹啟倫和妻子在長街上的老屋居住,生活過得很惬意。“沒事可以和老鄰居們話話家常,回憶一下以前的生活。我兒子也快大學畢業了,我希望他也可以回到長街,回到這個生他養他的地方。”曹啟倫笑著說。

  C

  故 事

  街上的老樹見證他們成長

  講述人:周三亮(52歲 現居住在萬州城區)

  周三亮和曹啟倫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雖然現在居住在萬州城區,但只要有時間,他就會回到長街上的老屋居住。

  周三亮家的房子和曹啟倫家是緊挨著的,他告訴記者,最難忘的就是兒時和發小在一起玩耍的時光。

  時間回到四十多年前,那時的周三亮和發小們還沒到上學的年齡,玩耍是他們的必修課,當時在長街上有三棵黃葛樹,分別在街口、街尾以及那座寺廟裡。周三亮笑著告訴記者:“在那三棵樹上都有著我們的腳印,我們一般大的這些人裡,不少人都從那三棵樹上摔下來過。”小男孩總是淘氣,每次從樹上跌下來後都會哭著回家找父母,在治傷的同時,又被父母訓斥一頓。每當有哪家孩子被訓斥,街上的鄰居都可以聽到,被訓斥的孩子還會被自己的同伴嘲笑,但是這又有什麼關系呢,擦干淚水後他們還是會繼續去爬樹。

  現在,那三棵黃葛樹只有寺廟中的那一棵還靜靜地呆在原來的地方,雖然寺廟不在了,孩子們長大了,但是那些美好的記憶將永遠保存在周三亮和那群發小的腦海中。

  D

  傳 說

  余家場原本叫曹家場

  “住在這裡的老人們都說,余家場原本叫曹家場,後來由於余姓人家越來越多,最終因為一場糾紛,從此這裡就稱為余家場了。”羅書紅看著街上的老房子說。

  傳說百年前的長街上,上街住的是曹姓居民,下街住的是余姓居民,那時的余姓居民沒有曹姓居民多。後來,因為居住的人慢慢地增多,且來來往往的路人必須經過這裡,長街也就成了小鎮的中心。當時長街周圍沒有歇息居住的場所,看准商機的曹家人,就在這條長街上開設了一家客棧。

  眼見客棧的生意越來越好,余家人有些眼紅,後來和曹家人起了爭執,兩姓族人還為此打了起來。最後余家人獲勝,這個地方的名字也改為了余家場。

  事情已經過去了近百年,當時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場景,是不是和傳說中的那樣,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如今生活在長街上的各姓居民,大家都如親人一般的親密友好。

  記者手記

  陽光下的長街顯得那麼寧靜美好,時光就像是一台無聲的攝像機,悄悄地記錄著小鎮上發生的點點滴滴。歷經百年的長街,來來去去多少人,其中的故事或許只有它知道。

  不管長街如何變化,土生土長的長街人不管走到哪裡,這裡是他們的根,是他們魂牽夢繞的地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