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傳承與城市場所營造要“以人為中心”
日期:2016/12/14 11:38:5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在城市中除了大型公建(如西方的斗獸場以及禮儀性的場所、中國的宮殿衙署等等)之外,我們更多看到的是與城市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所。
場所的概念,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在國外就有很多討論。這些討論更多的是把現代主義的抽象時空回歸到具體的地點、社會、環境、文化等。場所不能獨立存在,它與城市、社區密切相關,不論是傳統的社會禮儀、節慶,還是今天的日常活動,都是如此。基於這一認識基礎,城市整體的結構以及城市微觀尺度的空間、場所和建築,都應該以人為中心。
三坊七巷:保護“以人為中心”的典范
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的保護就是“以人為中心”的典范。三坊七巷是福州這座歷史最古老的一塊肌理。當地研究歷史的學者認為,三坊七巷是唐代福州城部分的延續。民國期間,三坊七巷仍然是福州達官貴人居住的地方。這個地方與中國近代史的聯系非常緊密,有人說:“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的近現代史。”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產權的轉變,大院變成了大雜院,過去繁榮的街巷逐漸衰落。改革開放之後,南後街的商業經營又熱鬧起來,但是物質環境的使用狀況令人堪憂,也基本脫離了原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高樓插建、房屋破損、私搭亂建等問題隨處可見。最可怕的是,上世紀90年代土地開發之後,三坊七巷曾經被政府賣給了香港某地產開發商。改造規劃方案中,只有極個別的房子被留下,絕大部分是別墅區及高層和小高層住宅,所幸由於拆遷量大等因素,該規劃一直沒有實施。在相關專家學者呼吁和社會力量的共同作用下,2005年,福建省政府花了較大的代價將三坊七巷贖回。
推動三坊七巷改變的第一個因素是國家文物局將有保護價值的院落認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坊七巷的建築價值非常高,除了國保單位外,還有省保、市保和歷史建築等,這在全國的歷史街區,尤其是大都市的歷史街區中,幾乎是絕無僅有的。為了保護歷史遺存,我們的團隊做了大量調研、分類工作。當時很多人在討論三坊七巷應該保存哪個朝代的風格,我們認為保護好所有不同時期有價值的建築等所形成的豐富而多元的歷史遺存及風貌是第一位的,因此為整個街區制定了整治改造導則。
2010年,三坊七巷開始建設社區博物館,這是我國第一個在城市建造社區博物館的案例。在此之前,很多偏遠山區建設的少數民族的設計博物館效果都不太好,因為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難以為繼。能不能在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地方做社區博物館,展示其地域、文化、民居生活等?經過多方的醞釀,這一想法終於付諸實施。
社區博物館注重物質和非物質遺產的結合。在此基礎上,進行文物修繕與環境提升。比如,安泰河上游、下游的很多河段是清朝建的河堤岸,河堤包括兩側的植被作為歷史景觀加以保留,進行水環境整治,提升水質。同時整治工作剔除了很多原本不屬於這個地方又與該地區不協調的東西,公共空間品質也得到了很大提升。為提升公共空間的活力,街區內的工廠和一些事業單位外遷,增加了公共文化功能,沿人流比較集中的地方將保護院落開辟為相關文化場所。此外,為保證老字號的生存,出台了很多優惠的租賃措施。街巷方面,坊巷仍然保持寧靜的狀態,而南後街比較熱鬧,政府和街道經常在此組織一些文化活動。經常能看到當地人帶著親戚朋友在南後街上漫步,非常驕傲地跟親戚朋友介紹自己城市的歷史與文化。從中我們也體會到:讓當地人為自己的城市、社區感到自豪,是城市社區營造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目標之一。
此外,有些老百姓原來居住條件不錯,又有自己的私房產權,願意留下來,他們的院子並沒有被拆除,使居民傳統生活得以延續。可以說通過保護,三坊七巷的場所精神得以發揚光大。
景德鎮:“以人為本”讓瓷都大放光彩
景德鎮是中國的瓷都,景德鎮陶瓷對傳播中華文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景德鎮陶的出土始於漢,但是到了宋代瓷才開始作為主要的產業在全國產生影響力。元代朝廷窮兵黩武,需要巨大的財政支持,陶瓷出口是其重要的財政來源,因而元朝人對漢人的陶瓷工匠予以了很好的保護,並促進了元青花的大量生產。明後期到清,景德鎮擁有非常重要的御窯。由於清朝瓷器需求量大,官窯不足,大大小的民窯興起。清末民國時期,景德鎮的生產組織龐大而嚴密,原材料、木材、糧食從江上運來,成品又通過水運運出。民窯圍繞著御窯區和貿易區開展。景德鎮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
一是徐家窯的修復與工藝傳承。御窯產量供不應求,不得不將大量燒制工作分配到周邊各個民窯區。每個區民窯的旁邊是大量的坯房,坯房外圍是工人居住的民房,形成了生產社區的網絡。徐家窯就是這樣一個民窯。該窯南面的窯已經在50年代國有化後被拆除建成新的流水線的窯廠,如今這個國有窯廠已停產,改成創業區。徐家窯在80年代初停產關閉,原有的工人離開之後,窯與坯房荒廢,成為城市的黑洞。
景德鎮以前有很多非常重要的與陶瓷相關的展覽館,但並沒有一個位於原環境的窯址上的陶瓷展覽場所,因而徐家窯的保護整治非常有意義。國家有關部門對陶瓷技藝的保護非常重視,將景德鎮的傳統陶瓷工藝列為國家非物質技藝,所以徐家窯保護整治的定位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遺址”。
經過多方專家討論,大家認為窯址復建是可行的。參加復建的人很多在這裡工作過,曾經壘過窯,知道尺寸是什麼樣的。在修建的過程中,這些老工人非常高興,經過30年之後自己重新有機會去練手。老的材料能用的用,能修的修,過去垃圾成堆的地方,現在成了一個非遺傳承的重要場所。由此可見,徐家窯的修復是特殊群體記憶的彰顯,也是地方記憶的傳承。這是場所精神的精髓所在。
二是50年代的老工廠區——宇宙舊廠區復興:陶溪川的故事。景德鎮上世紀50年代之後開展了陶瓷工業的現代化,從傳統的柴窯依次變成燒煤、燒氣、燒油、燒電的窯廠。到80年代,共建成了14個陶瓷廠,從老城向東面的新城展開。
90年代市場經濟之後,很多陶瓷工業開始外遷到新區,加上國企改制,很多陶瓷廠衰退。以產業帶動城市發展的地區,一旦產業衰落,社會問題、服務問題、經濟問題都會出現。當時專家們提出,將整個舊城的老廠統一考慮,把它們作為一個工業遺產網絡來看,從織補城市、城市復興的角度,提出工廠更新的對策。
這個工業遺產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就是現在非常有名的陶溪川,原來叫宇宙陶瓷廠。專家們研究分析了它在歷史上的工序流程及空間布局,同時對這一地區承擔多功能的社會服務功能做了規劃,包括改善整個地區的交通狀況、帶動周邊發展等。
規劃實施中,還對中間兩個最大的車間的保護改造進行了設計。北側廠房是50年代的煤窯車間,保留了燒煤饅頭窯和窯坑;南側是90年代初建的氣窯車間,裡面的管道都完整保留著。花了很多工夫思考怎麼進行修繕,原則上能不動就不動。方案將聯排的廠房中間設計了院子,以增加通風、采光,提高舒適性。其余的廠房也只有少量增減。廠區中間北邊的廠房設計為博物館,是長久性的,展示14個老工廠的陶瓷發展歷史,對個人的記憶,也就是工人社區集體的記憶和資料進行展覽。這個建築周邊新增設的很多店已經入駐開業,建築北側原有的煤斗及附屬空間已變成了台灣人開的咖啡館。南邊的廠房改建成了美術館,兼做會展用。廠房內部的主要管線設備都得到了保留,建築外立面的磚牆是用廢棄的老窯磚砌成的。經過建築改造和環境整治,這一片區已成為當地老百姓晚上休閒的重要場所。
以上案例都是把歷史文化和現狀城市環境與社區密切結合在一起而開展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的參與以及對人的尊重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是通過社區的記憶,有的是通過技藝的傳承,有的則是直接為老百姓提供生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不論哪種方式,其根本都是“以人為中心”。
(本文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傑在北京市規劃院建院30周年學術報告會上作的報告,標題為編者所加。)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