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文物系統把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作為重要政治任務,總結“十二五”期間實踐經驗,科學謀劃“十三五”文物事業發展。
五中全會深刻分析了我國發展處於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特征,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文物事業要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堅持用五大發展理念來引領和指導各項工作,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一是堅持創新發展理念,著力提高文物事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把改革創新作為推動文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全面推動文物工作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培育文物事業發展新動力、拓展新空間。促進文物保護新技術、新裝備的運用,充分發揮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加強網絡通訊、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中的應用,推動文物保護與現代科技融合創新。
二是堅持協調發展理念,著力促進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把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經濟建設和文物保護融合發展作為重點領域科學推進。實施山東“七區兩帶”文化遺產片區保護戰略,根據不同區位條件,重點區域率先突破,富集區域輻射帶動,實現區域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協調發展。推動文物保護納入各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發展規劃,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街歷史風貌和景觀環境的整體規劃及控制引導,加強城鄉工業農業遺產、近現代建築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全面實施“鄉村記憶”工程,探索城鄉文化遺產保護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協調發展的新途徑。
三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著力優化城鄉人文環境。發揮文物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優勢資源作用和在新型城鎮化中的文化傳承作用,豐富城鄉文化內涵,彰顯地域文化特色。堅持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用“四好”標准即“文物本體保護好、周邊環境整治好、經濟社會發展好、群眾生活改善好”,組織實施全省文物保護重點工程。系統梳理文化遺產線路脈絡,整合人文與自然景觀資源,構築山東文化遺產展示與共享廊道(帶)。規劃建設“齊長城人文自然景觀帶”,充分發揮長城在凝聚民族精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規劃建設“大運河歷史文化長廊”,實施大運河遺產本體保護修繕和展示利用工程。落實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和山東藍黃經濟區發展戰略,啟動“海上絲綢之路”申遺,整合沿海文化遺產資源,打造“山東海疆歷史文化廊道”。
四是堅持開放發展理念,著力實現合作共贏。圍繞齊魯文化走出去總體部署,堅持開放發展理念,不斷拓展對外交流渠道,打造文物外展交流品牌,全面推動文物對外合作交流。積極參與國家在國(境)外舉辦的國家文化年、文化節活動、文物展覽。深化與省(國)外博物館的文物交流合作,舉辦高質量的國際文物博物館系列學術會議與論壇。組織優秀文物展覽及講座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加大文物普法和文物宣傳力度。
五是堅持共享發展理念,著力增進人民福祉。把民生導向作為文物事業發展的根本導向。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把文物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在保護好歷史文化街區、古村落、古民居和傳統建築設施的基礎上,實現文物保護與延續使用功能、改善居住條件相統一。發揮大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輻射作用,帶動區域產業布局調整,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完善文博單位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深化博物館免費開放機制,引導推進非國有博物館免費開放。擴大文博單位公共服務范圍,推動文博公共文化服務向社區和農村延伸。
“十二五”期間,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文物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物保護重要論述精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實施“七區兩帶”文化遺產保護片區和重點項目帶動戰略,著力讓文物在保護與利用中“活”起來,堅持改革創新、依法行政,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文化遺產保護新格局逐步形成;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文博事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日益提高;堅持項目帶動、打造亮點,重大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成效顯著;堅持以人為本、為民惠民,著力讓館藏文物“活”起來,全省文物事業取得長足發展。
今年以來,山東省文物局組織專門力量編制山東省文物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明大勢、看大局,從長遠和戰略角度來謀劃,建立可執行、可評估、可監督的發展目標體系,科學制定文物事業發展布局和政策措施。科學編制山東省“十三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目前完成了《規劃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