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留住文化記憶
日期:2016/12/14 11:28:4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百年木版畫四世關東情 19世紀初,清朝政府在科爾沁東部草原開禁放荒,關內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移民大量進入通榆。一些民間藝人隨之遷入,並帶來了他們的家庭傳承,木版年畫就在那一時期傳入通榆。李向榮的曾祖父李祥1868年由山東濟南府歷城縣千佛山遷至通榆,他把木版年畫的技藝傳給了後世子孫。傳承脈絡為曾祖父李祥-祖父李連春-父親李興亞-李向榮。李連春曾在現在的瞻榆鎮開辦年畫作坊,為區別自家木板年畫與其他作坊的作品,他在自制年畫木板的一角做了印章。因當時所住地歸洮南府管轄,故取名“洮南李”。“洮南李”年畫以傳統年畫為主,以民俗傳說、喜慶吉祥等民間題材為主,鄉土氣息濃郁。通榆木版年畫列入白城市第一批、吉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命名為“闖關東年畫”。2011年確立李向榮、高靜為通榆“闖關東年畫”省級代表傳承人。 胸中繪錦繡剪底壯山河 靈巧的剪刀、靈性的彩紙,剪刀入紙、紙屑輕揚,獨具特色的剪紙作品在民間藝術家手中逐漸成形,鮮活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通榆民間剪紙藝術傳承至今,已成為通榆文化事業發展一道亮麗的風景。它們有的粗犷豪放,有的細膩逼真,有的典雅大方,有的玲珑剔透,有的變化萬千。傳承傳統技藝,綻放心中願景,剪出美好生活,是通榆剪紙藝術家不懈的追求。通榆李銳士剪紙、王巖剪紙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安秀俠、薛炳飛、楊曉燕剪紙被列入白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李銳士被確立為通榆民間剪紙省級傳承人。 一雕一世界一景一重天 通榆的雕刻藝術歷經百年傳承和發展,現有石雕、根雕、蛋雕、魚骨雕、葫蘆雕等五種不同形式的雕刻藝術。一塊頑石、一節枯根、一枚蛋殼、一具魚骨、一個葫蘆,經過通榆雕刻家唯美的構思、精湛的技藝,塑造出具有空間可視、入目感懷、細致入微、自然天成的藝術造型。返璞歸真中彰顯自然的神韻,巧奪天工中雕琢生活的靜美。李國祥的石雕、劉福山的黃榆根雕、於洋魚骨雕、劉景峰蛋雕相繼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姜勝利的根雕、楊文博的葫蘆雕被列為白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展鶴鄉文化賞民族風情 在通榆,蒙古、滿、回、漢等13個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繁榮共進。梁海清“烏力格爾”蒙古族傳統民間說唱藝術、張樹森“杏樹林傳說及蒙古族民間故事”、韓都冷“蒙古民歌”……這些流傳於蒙古族民間的藝術形式,傳遞著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李玉柱“蒙古族酸鹹菜”,完美地繼承和發展了我省西部蒙古族酸鹹菜制作的傳統工藝。梁海清“烏力格爾”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張樹森“杏樹林傳說及蒙古族民間故事”、韓都冷“蒙古民歌”、李玉柱“蒙古族酸鹹菜”分別列入白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醇醪承古技佳釀譽神州在中華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生活中各個領域,融於人們的精神世界。通榆釀酒的技藝傳承一種是吉鶴村白酒釀造技藝,一種是山杏酒制作技藝。 吉鶴村酒釀造技藝由土生土長的本土燒鍋演變傳承。清光緒三十年(1904)扎薩克國郡王將巴彥呼舒親王賜予的兩口釀酒大鑄鐵鍋送於八面山昭那氏,八面山昭燒鍋作坊開業後,取字號“天德湧”。此後歷經傳承直至今天通榆縣吉鶴村酒業。吉鶴村酒原材料選自當地盛產的優質紅高粱,采用傳統老燒鍋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生產流程,品牌以“吉”“鶴”“村”為系列劃分。吉鶴村釀酒技藝被列為白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王福林杏酒釀造技藝通過傳統手工技藝家庭傳承。通榆縣包拉溫都省級自然保護區擁有萬畝野生山杏林,當地居民王偉通過長期摸索,每年適時采集優質杏子,將杏肉粉碎加入適量的玉米面或高粱米面進行發酵,再加入酒曲、密封、發酵,其酒清香綿軟,具有解暑、養胃、健脾、改善頑固寒症功效。王福林為王偉的重孫,山杏酒經四世傳承,王福林杏酒被列為白城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留鮮活神韻駐永恆英姿 動物標本變“死亡”為“再生”,制作需要娴熟的技巧和解剖學、化學及生理學等方面豐富的知識。作品成型後不僅可作展示,而且具有收藏性、觀賞性、裝飾性。通榆動物標本制作采用科學的剝制技術和家族傳承技法相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娴熟的技藝與科學的完美結合,化腐朽為神奇。近幾年,通榆縣的動物標本制作者為東北師范大學博物館、敦化雁鳴湖博物館制作當地標本1000余件。 王曉娟的動物標本制作被白城市列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陳向斌標本制作被白城市列為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撷多彩生活繪人間萬象 通榆畫藝源於民俗生活。費景富的“硬筆畫(圓珠筆畫)”筆鋒有韌、韌中有柔、虛實相融、畫面飽滿,再現另一種靜美,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評為第五屆國家專利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最佳成果二等獎。李向榮的“無筆畫”源於國畫,趨於意象化和抽象化之間。一根秸稈、一片菜葉、一塊膠皮,在水、墨、色交融中,伴隨情感的流動而瞬間凝固,彰顯自然天成的妙趣。金維星的“關東葦畫”,利用當地特產蘆葦手工編制的花鳥魚蟲、人物建築、山水風景,畫面本色天然、質感豐富、形象逼真。張玉欣的“布貼畫”,構圖唯美,花卉呼之欲出,人物端莊俊秀,常以民間故事或民間傳說為主要題材,傳遞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費景富的“硬筆畫(油筆畫)”、李向榮的“無筆畫”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金維星的“關東葦畫”、張玉欣的“布貼畫”被列為白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巧手抒胸臆天工美名揚 蘇繡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通榆的蘇繡就源於蘇州、源於家庭傳承。通榆蘇繡藝人吳俠從小受其祖母的熏陶喜愛刺繡藝術,她多次外出拜師學藝。如今,她的蘇繡《清明上河圖》被北京、大連等地的蘇繡愛好者收藏。2013年吳俠的蘇繡被白城市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