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長江三峽移民工程文物保護專項驗收工作全面完成_中國文物網-文博

長江三峽移民工程文物保護專項驗收工作全面完成_中國文物網-文博

日期:2016/12/14 21:33: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2015 年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專項驗收工作列入《國家文物局2015 年工作要點》。驗收工作在國家文物局的統一組織下開展,湖北省、重慶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初驗工作,國家文物局負責組織終驗工作。3 月3 日,終驗工作啟動; 3 月11 日至4 月16 日,進行了技術性驗收和行政性驗收;10 月9 日至11 日,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長江三峽工程移民工程全面竣工驗收工作會結束,標志著三峽工程移民工程文物保護工作的全面完成。
  三峽工程文物保護是三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國以來我國文物事業發展史上最大規模的文物保護工程,是國家大型基本建設中文物保護的典范。三峽文物保護工作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的方針指導下,既保護了文物,又保障了三峽工程的建設,可以說成果豐碩、效益良好,對當地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不可估量。三峽文物保護工作是我國最大的基本建設文物保護工程,有許多經驗值得總結與交流。
  制定驗收工作大綱和驗收方案全程指導驗收工作
  建立組織:2014 年,根據國務院三峽辦對三峽工程竣工驗收工作的總體要求,為切實做好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專項驗收工作,國家文物局制定了《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專項驗收工作大綱》和《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專項驗收工作方案》,明確了驗收組織、驗收依據、驗收范圍、驗收程序、打分標准、報告大綱等內容,指導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專項驗收工作。國家文物局組織成立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專項驗收工作組和專家組。工作組由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擔任組長,專家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徐光冀研究員擔任組長。驗收辦公室設在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
  確定終驗范圍:根據《驗收工作大綱》,國家文物局在湖北省和重慶市初驗的基礎上,以不低於初驗項目總量(474 項) 20%的比例,抽取
  102 項文物保護項目進入終驗。地面文物驗收項目共38 項,其中搬遷保護24 項、原地保護8項、留取資料6 項。對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張桓侯廟搬遷保護、石寶寨文物保護、屈原祠仿古新建等四大工程進行重點驗收。地下文物驗收項目共64 項。對13 項新增(含消落區) 項目進行重點驗收。
  嚴格程序:國家文物局根據《驗收工作大綱》和《驗收工作方案》,對總體驗收工作進行統一部署。明確了驗收工作的程序、對象和評分標准。驗收工作嚴格按照《驗收工作大綱》確定的驗收流程開展,即聽取匯報-查閱資料-實地查看-咨詢打分-形成結論。
  三峽工程文物保護成果豐碩
  在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統一部署下,國家文物局組織湖北省和重慶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調集文物工作隊伍,經過20 余年的奮戰,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按照《三峽文物保護規劃》,依據地下文物的價值及埋藏量等因素,分別采取考古發掘、登記建檔等兩種保護方式。通過實施保護,最終完成地下文物保護項目764 項,考古勘探1282.54 萬平方米, 考古發掘178.846 萬平方米,保護出土文物25 萬余件套,其中較珍貴文物6 萬余件。三峽工程庫區考古勘探調查、豐都煙墩堡遺址、忠縣中壩遺址、雲陽李家壩遺址、巴東舊縣坪遺址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按照《三峽文物保護規劃》,地面文物保護項目分原地保護、搬遷保護、留取資料等3 種保護方式。《三峽文物保護規劃》中的364 項地面文物保護項目全部完成,效益明顯,社會各界反映良好,專家高度認同。其中,《三峽文物保護規劃》將白鶴梁題刻、石寶寨、張桓侯廟、屈原祠實行專項規劃,單獨經費核算,工程全面完成,取得良好效果。
  三峽工程文物保護的意義與經驗
  留住鄉愁,延續三峽文脈
  重點保護和集中保護的地面文物,凝聚了三峽地區傳統文化內涵,保留了三峽地區珍貴的文化資源,凸顯了重點文物的價值。通過三峽工程文物保護的全面完成,現已有丁房阙—無名阙、秭歸鳳凰山古建築群、雲陽張桓侯廟、忠縣石寶寨、奉節白帝城等14 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同時代、不同風格、不同地方的地面文物,經搬遷後集中復建,得到了最好的保護。巫山、奉節、雲陽、豐都、忠縣、萬州、涪陵、秭歸等地建成了文物復建區、文物園區。濃濃的鄉情,成為新移民追古思今、尋根問源的理想場所。大昌古鎮整體搬遷、整體保護,成為庫區傳統村落的真實寫照。
  地下文物保護構建三峽文化序列
  三峽地區歷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世界上罕見的峽江文化走廊,是我國遠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三峽文物保護工作,極大地推進了三峽地區古代文明的發現與研究,全面揭示了三峽地區從史前到明清時期的文化發展序列,通過實物遺存構建了庫區的發展歷史。
  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冉家路口遺址、中期的煙墩堡遺址出土的石器、動物化石等具備華南舊石器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時也帶有中國北方舊石器
  文化的若干特點。這兩處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在認識南北石器工業傳統之間的關系方面具有橋梁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意義。煙墩堡遺址被評為1996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楠木園文化、玉溪下層文化等考古學文化的新發現,填補了三峽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空白,開啟了三峽地區新石器文化研究的新篇章。瞿塘峽東西兩側多處大溪文化遺存的發現,證明了三峽天塹並未阻斷峽江地區的聯系,而是一條承載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鹿角包遺址發現的城背溪文化遺存、廟坪遺址發現的石家河文化峽江—廟坪類型遺存,填補了三峽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至龍山時代的考古學文化空白。中壩遺址的發掘,對建立三峽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義,被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石地壩文化、瓦渣地文化遺存的發現,表明商周時期三峽地區的考古學文化與成都平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明確了商周時期巴、蜀文化的分野。雙堰塘遺址、麻柳沱遺址為探討巴人的起源和遷徙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李家壩遺址發現了春秋末期至西漢早期墓葬300 余座,主體內涵為巴人的墓群,是巴文化考古的重要發現,被評為1998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雲陽舊縣坪遺址、明月壩遺址、漢魏巫山古縣城遺址、巴東舊縣坪遺址、秭歸東門頭遺址、奉節永安鎮和白帝城遺址群等,生動地再現了三峽地區古代社會的繁華和興衰,成為中國古代城市社會研究的重要資料。巴東舊縣坪遺址宋代巴東縣城的整體揭露,為研究我國唐宋時期縣級城址和有關城市規劃史、城市建築史方面,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資料,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多學科參與,先進科技廣泛應用
  在三峽文物保護項目實施中,許多技術在我國文物保護實踐中首次應用,體現了現階段我國文物保護的最高水平。在地面文物保護中,張桓
  侯廟異地搬遷、白鶴梁題刻原址保護、石寶寨仰牆護坡等保護方式均無經驗可供借鑒。在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開創性運用了最先進的保護理念和
  技術手段,集中了多方面專家的智慧,開創了地面文物保護多技術參與的先河,收獲了寶貴的經驗。在地下文物保護中,以多學科相結合的方式,將考古學、建築學、民族學以及水下考古、航空考古、地質勘探、地理測繪、生命科學、現代醫學等融入三峽文物保護中,解決了單一學科難以解決的問題。
  創立大型工程文物保護新機制
  三峽文物保護工程屬於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在工程的運行管理中,建立和健全了有利於三峽文物保護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保障了三峽文物保護工程的順利進行,也為進一步提高全國文物保護工程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借鑒和有益范例。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由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統一領導,國家文物局作為成員單位,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指導湖北、重慶兩省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開展工作,並在全國范圍內調集專業力量進行支援。
  大型基本建設,文物保護規劃先行
  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實施之前,文物部門調集全國行業精英,對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工作進行了統一規劃,《三峽工程淹沒區及遷建區文物保護規劃(項目和保護方案)》有力地指導了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並給全國大型基本建設文物保護帶來了保護新模式。規劃先行、分步
  實施、分省負責、分級管理、強化監管等基本理念和工作模式已成為開展跨區域文物保護工作的成功經驗。
  文物保護項目首次實行項目法人制、項目合同制、工程招標制、綜合監理制、文物保護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評審驗收制、考古工地領隊負責制、文物保護研究成果提交制。
  文物有效利用與傳承的典范
  在三峽文物保護中,注重將文物保護與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相結合,充分展現三峽文物保護成果,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促進庫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地面文物復建采取集中搬遷保護的規劃原則,將文物的規劃布局、功能與地方城鎮發展規劃相協調,使文物保護與當地文化建設和旅游經濟發展相結合。通過地面文物的集中搬遷保護,形成了雲陽三峽文物園、忠縣白公祠、巫山神女廟、巴東獅子包、秭歸鳳凰山等一批文物景區,顯著提升了所在地域的文化品位。
  在三峽文物保護工作中,為存放、保護出土文物,向社會展示三峽文物保護工作成果和傳承地方歷史文化,三峽庫區新建或改擴建多座綜合博物館、專題博物館、紀念館及區縣博物館。已建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移民紀念館(萬州區博物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雲陽縣博物館、忠州博物館、巫山縣博物館、奉節白帝城博物館、開州博物館、石柱縣博物館、涪陵博物館、宜昌博物館、巴東縣博物館等文博設施。這些博物館地理位置突出,場館設計新穎,文化底蘊濃厚,地方特色鮮明,成為新的城市地標。
  大投入,大保護,大效益
  從三峽工程移民規劃階段開始,黨中央、國務院就高度重視庫區文物搶救保護工作。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多次指示要認真做好庫區文物保護工作,國務院三峽辦和國家文物局組織全國的文物力量制訂了庫區文物搶救保護規劃,落實了文物保護資金,確定了分省市負責實施的管理體系。黨和政府對我國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是庫區文物保護工作的根本保障,是建國以來國家依法行政,在大型基本建設工程中大規模搶救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一次偉大實踐。
  三峽工程淹沒區內1128 項文物保護項目得到了全面實施。白鶴梁題刻原址保護、張桓侯廟整體搬遷保護、石寶寨原址保護、屈原祠仿古新建等四大地面文物保護工程全面完成,9座地方博物館及10 余處文物復建區(文物景區) 全部建成,一批具有重大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地面文物得到了保護利用。
  三峽工程文物保護的重點投入、重點保護、重點建設,已發揮出重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6 萬余件較珍貴出土文物在博物館得到展示;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張桓侯廟、石寶寨、鳳凰山古建築群等地的年參觀人次累計達600 萬;新建的博物館成為新的城市地標,如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巫山博物館、宜昌博物館等;文物復建區建設初成規模,影響逐漸顯現,如大昌古鎮、雲陽文物園、巫山江東嘴文物復建區等。隨著國家對三峽庫區發展定位的明確和庫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物資源利用日益成為拉動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點,有力推動了庫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全面發展。
  三峽工程文物保護終驗結論
  國家文物局長江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專項驗收組和專家組一致認為: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是文物部門實施的最大的文物保護項目,面積大,任務重,工期緊。地方文物部門在國家文物局、湖北和重慶各級政府的領導和組織下,與各級移民部門緊密合作,共同協作,全面完成了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任務,保障了三峽工程如期完工,提升了三峽工程文明工程形象。文物得到全面有效保護,文物保護項目專項驗收合格。驗收工作的完成是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重要的裡程碑,也是三峽文物保護工作的新起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