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出土文物成日寇侵占深圳鐵證

出土文物成日寇侵占深圳鐵證

日期:2016/12/14 11:24:0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南頭中學與南頭古城之間,有一座當年侵華日軍留下的碉堡,透過雜草樹木,槍眼彈痕依稀可見,仿佛在無聲訴說著當年日軍的暴行。   10多年前,深圳考古部門在南頭古城發現日軍占據寶安時期的碉堡、軍刀等軍用設施和一批生活用品,為日寇侵占寶安(深圳市的前身)的史實提供了新的鐵證。  

  令人恐怖的“日寇鐵蹄”
    深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一兵博士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2001年11月,他和考古隊在南頭古城附近地表發現了一些解放前後的物品,便開始往下挖掘。12月底的一天,張一兵走過挖過的土方時突然踢出一支塑料牙刷,表面已經腐蝕,上面的字跡勉強還能看清,是“資生堂”三個字。張一兵就此詢問工地的工人,工人們告訴他,這裡挖出了不少這樣的牙刷。有工人遞過來另一支牙刷,上面“軍用”兩個字很清晰。張一兵預感到這可能是一個重大的發現。     此後,除了此前出土的和從工人手中收回的200多件文物外,考古人員又陸續挖掘出土了700多件文物,全部為日軍侵華時期在這裡駐軍遺留的物品。其中包括碉堡一座,水井一口,生活用品軍用牙刷一批,上印日文的酒瓶一只、藥瓶一只,另有馬蹄鐵一塊、工兵鏟一件、地雷一枚。     張一兵介紹,有一個日軍軍用馬靴的殘件,僅殘存前掌,厚牛皮質地,在黑色爛泥中掩埋了60年左右,仍保持著基本的外形、硬度和韌性;牛皮上滿布著球面鐵掌釘,兩面穿透,看上去就令人不寒而栗。一些東江縱隊的老戰士說,這樣的馬靴非常沉重,穿上它,一腳可以把人踢傷,是名副其實的“日寇鐵蹄”。  
  曾在南頭古城及周邊共建十余座碉堡
    經過考證,日軍占領寶安後,駐扎在南頭古城的日軍將用完的日常用品就順手扔進護城河裡,所以在護城河附近的100平方米形成了一個日軍生活堆積層。張一兵告訴記者,日軍在南頭古城東、西、南城門各建一座碉堡,北門是一條通往鄉下的小路。     日軍在南頭古城及周邊共興建十余座碉堡,如今只剩下兩座,三座尚存遺址。記者在南頭中學東側找到了其中一座碉堡,為鋼筋水泥土結構,正面向西南,爬滿了青苔和籐蔓,仰望上去,槍眼依稀可見,古老中透著滄桑。     張一兵說,這座碉堡只殘存了四分之一,主體為半地下式建築,地面以上僅露出射擊孔和堡頂,因此屬於碉堡中的暗堡類型。碉堡內的鋼筋與國產鋼筋截然不同,質量好、強度高,橫截面是圓角方形。     令人遺憾的是,富有象征意義的修築於南城門上的那座碉堡於2002年被有關部門拆除,鋼筋給了干活的工人。  
  鬼子兵嫖娼被追上房
    張一兵告訴記者,他在考古訪問群眾期間,曾聽一位南頭古城老居民講過一個親眼所見的故事。     那位老居民說,一天他和小伙伴們正在街上玩,發現一個衣衫不整的日本兵,在房上拼命逃跑,一個日本軍曹拿著馬刀在地下追。原來,那時的南頭古城很繁榮,酒館、煙館、妓院應有盡有,當時的妓院叫聚繡樓,有個鬼子兵嫖娼被軍曹發現了,軍曹哇哇叫著“八格牙路”,拔出馬刀就砍,鬼子兵嚇得滿院子亂鑽,最後跑上了房。那時房子都不高,鬼子兵就從這房跳到那房逃出了妓院,鬼子軍曹就在地上順著街道追,南頭古城又不大,弄得滿城人都知道了。  
  倒著走押送日本俘虜到南頭受降
    有位叫戴志浩的東縱老戰士,曾給袁庚當過警衛員。1945年8月,日本投降,當時受降儀式在南頭古城舉行。深圳地區的日本俘虜分別由龍華、石巖等地押到南頭,坪山有7名戰俘,可以抽調的機動人員只剩下戴志浩一個。領導說,你敢不敢一個人押這7名日本俘虜去南頭?他說敢,就帶一枚手榴彈、一把手槍,從坪山徒步幾十公裡押著7名日本戰俘到南頭參加受降儀式。     據戴志浩後來對兒子戴澤民回憶,當時心裡還是挺虛,那時深圳周邊到處是山林草木,一不留神俘虜可能脫逃,他不敢走在後邊,在前邊只能倒著走,一手拿槍,一手拿著手榴彈,如果日本俘虜有異動,隨時准備拉響手榴彈與他們同歸於盡。     後來東縱北撤,戴志浩留下打游擊。再後來,戴志浩先後參加了解放廣州、深圳和惠州的戰役,經歷了許多艱難險阻,唯有對這件事難以忘懷,無事的時候就跟戴澤民講述當時的情景。  
  收復南頭城
    這是“第二大隊”(即第四戰區第四游擊縱隊直轄第二游擊大隊)解放縣城的一次軍事行動。1939年11月,日軍抽調兵力進攻粵北,東莞、寶安地區兵力薄弱。王作堯率領抗日游擊隊第二大隊封鎖南頭,斷絕糧食供應,不斷襲擊城內外的日軍。12月30日,日軍撤城,王作堯率部收復南頭(時為寶安縣城)。這是抗戰時期廣東首次解放縣城的勝利。     (雷聃 整理)  
  南頭城保衛戰
    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後,新安人民拒絕為英人工作,離港回鄉,並在九龍和香港水域不斷阻截英國貨船。英軍到南頭城張貼告示,呼吁新安人民復工,遭到鄉民襲擊,伺機報復。清鹹豐八年七月三日(1858年8月11日),英軍2000余人、大小船只55艘進攻南頭城,攻破西門,入城大肆燒殺搶掠。新安知縣王壽仁率領官兵,在沙井練勇的配合下,與英軍展開巷戰。英軍力不能支,漸次撤出南頭城。此役打擊了英軍的侵略氣焰,鼓舞了深圳及其周邊地區人民抗英斗爭的信心。

      (來源:中國文物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